![]() |
|
|||
播音員:王曉路是公安河西分局天塔派出所的社區民警,從今年開始,王曉路的工作日程表裏,沒有了其他警務活動安排,而是專職下社區開展工作。作爲一名從警35的社區老民警,王曉路能否適應全新的工作模式?社區居民又有怎樣的新感受呢?下面就跟隨記者常林去了解王曉路一天的工作。
(……汽車現場音……)
上午9點,派出所例會結束後,社區民警王曉路就要趕往他所負責的高楓里社區下片兒工作。高楓里社區包含6個自然小區,有1300多戶居民。王曉路說,以往下片兒入戶的時間是很難保證的。
(錄音:經常有警務活動,事情很多幹擾了,想幹幹不了,現在的模式就是能夠保證社區民警有充足時間下片。)
(……進門入戶敲門聲……)
王曉路首先來到了社區居民李大爺家進行回訪,李大爺的老伴患有嚴重心臟病、做完支架手術後需要靜養,可樓上新搬來的租房戶經常半夜傳出噪音,讓老兩口寢食難安。李大爺多次上樓交涉,都遭到對方惡語相向。無耐之下只能撥打110報警求助,可解決效果一般。王曉路說,
(錄音:民警出警也很認真負責,但是隻是跟他們說,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招,在社會面出警算小事,可是作爲我是個轄區民警,這就是大事了。)
王曉路及時對李大爺老兩口進行了一番心理上的安慰,同時多次與樓上租房戶和房主進行交涉,樓上噪音擾民的問題終於得以緩解。爲了讓問題不再反覆,王曉路堅持定期回訪。
(錄音:作爲我來說,咱由頭裏接警到後來的處理回訪,咱是一條整個在關注這事,踏踏實實坐住了。)
從今年起,每天上午9點到下午5點,除了午飯時間,王曉路都要在社區開展工作。下片時間有了保證,也有精力把每個工作步驟做細做實。他把回訪人羣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在社區里居住、工作的低保戶、殘疾人、獨居老年人,他要長期定點給予幫扶;另一類是發生未破獲侵財性案件的住戶,要在3天內進行回訪登記,並對居民進行安全方面的指導。
(錄音:我感覺回訪一個就是關注的這個事是否得到真正地解決了;還有一個,讓老百姓也能看到民警,再次回訪,他特別高興;以後對民警下社區工作也很有幫助。)
(……電話鈴響起……)
剛從李大爺家出來,王曉路的手機就響了起來,話筒裏傳來一位大娘驚慌失措的說話聲。對方是風華里6門的居民,因爲懷疑自己遭遇了通訊網絡詐騙,請民警趕緊過去幫忙應對。3分鐘後,王曉路趕到了報警人家裏。
(現場音:有一個女的給我來的電話,她說你在8月18號去上海郵政局辦的一個信用卡,現在已經欠費8千多塊錢。……壓混……)
報警人馬大娘今年70歲,第一次遇到這種騙術,身邊又沒個親人,非常焦慮不安。王曉路連忙安慰並詢問:
(錄音:身份證號碼都告訴了?告訴了;銀行卡號碼呢?那個沒有。……接到這種電話一定要穩住。下一步就是給您兒子打個電話,查詢下這個錢是否被划走了,以防萬一保平安,好不好?好。……壓混……)
馬大娘告訴記者正是門口張貼的警民聯繫牌讓她能第一時間找到社區民警:
(錄音:這個比較快啊,直接打王警官的手機,處理的問題比較及時得當。)
馬大娘提到的警民聯繫牌是公安河西分局在社區民警專職化改革中推行的一項新舉措。將社區民警的照片、聯繫電話、微信微博號以及宣傳防範內容製成A3紙大小的提示牌,貼在每個樓棟門口,方便羣衆諮詢。王曉路告訴記者:
(錄音:原來好多居民有變動新搬來不認識民警,通過貼完這個牌,不用我說話,底下都貼着了,交流也方便,拉近距離了。)
上午11點20分,王曉路結束了上午的工作,回到單位吃午飯,休息間隙,他還不忘拿出手機刷下微信和居民交流防盜技巧。下一步,王曉路還準備建立一個社區微信羣,通過信息平臺向社區居民發佈警務通知、防範知識、還能互動交流,進一步拉近警民關係。
(錄音:召集一個會很麻煩,這樣通過羣裏一說,馬上就傳開了;我管界髮廊的,他們也都加入,有什麼事我隨時給他們發。)
現如今,“有事找民警”在王曉路負責的社區得到了真真切切地體現。警民之間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百姓報警更有針對性,僅天塔派出所日均接警量就環比下降了20%,民警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公安河西分局作爲市公安局首批試點單位,率先在全區166個社區建立實行社區民警專職化,有270名像王曉路一樣的社區民警在逐步適應全新的警務模式,真正將工作重心移到社區。王曉路說,
(錄音:有事直接找民警,民警這次解決不完,下次我還找你,他跟你認識了。嘛叫責任民警,責任民警得有責任啊,這個責任你怎麼能保證呢?每天有步驟去工作,有計劃去工作。做嘛工作落到實處,幹一就是一,幹二就是二,我覺得這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