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河北日報》報道,1月2日刊發的長篇通訊《習近平同志在正定》被許多媒體紛紛轉載。文章真實再現了習近平同志嘔心瀝血推動正定發展的感人畫面,生動反映了習近平同志與正定廣大幹部羣衆一塊苦、一塊過、一塊乾的感人場景。
正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三關雄鎮、神京鎖鑰、八方交匯,位於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莊以北15公里。上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已經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卻還在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賣毛線的被視爲投機倒把,拉沙子、擺小攤的被批爲走資本主義道路。人們依舊習慣於敲鐘下田、吹哨上班,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產窮縣”。渴望改變、渴望富裕成爲正定人民的共同心聲。就在此時,習近平同志來到了正定。從此,他與正定40萬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奮鬥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帶領正定人民走向繁榮富裕的康莊大道。
人們還清楚地記得,那是1982年4月初的一個上午,一輛綠色吉普車開進了縣委大院,從車上跳下一位高大魁梧的小夥兒,身着褪色軍服,揹着簡單行囊,住進了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開始,人們對這個從京城來的年輕人有着各種猜測,不知道他是中央機關派來鍛鍊的幹部,還是來基層體驗生活的文化工作者?
當得知這位年僅28歲的青年是來這裏擔任縣委副書記時,有些人不以爲然,說什麼高幹子弟,無非是下來鍍鍍金、做做樣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這份苦就會捲鋪蓋走人。還有人說,來了個嘴上沒毛的管我們。言外之意,對他不抱什麼希望。
然而,習近平同志紮下根來,踏實工作,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一點高幹子弟的做派。人們瞭解到他15歲就在陝西插隊,曾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清華大學畢業後,曾在中央軍委工作,自願放棄京城優越舒適的工作,主動要求到基層鍛鍊後,紛紛對他的選擇表示由衷的欽佩。
當人們看到,這位小夥兒晴天曬出的褥子打着五顏六色的補丁,身上蓋的也是一牀舊軍被;和大家一起排隊吃食堂的“大鍋飯”,端着碗與大家拉家常;騎着自行車到各地瞭解情況,與大家打成一片,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通過朝夕相處,正定人民逐漸感受到,習近平同志思想解放、勇於改革,有着不一般的膽識和智慧,有着紮實的工作作風。
習近平同志初到正定時擔任縣委副書記,分管農村經濟、精神文明建設、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1983年7月,他擔任縣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帶領全縣人民大膽改革,衝破了“經濟上農業單打一,農業上糧食單打一”的模式,實施改革興縣、工業興縣、科技興縣、人才興縣、文化興縣、旅遊興縣,走“半城郊型經濟”(是指既有“城郊型經濟”依託城市、商品生產比較發達、城鄉關係比較密切、工農結合比較緊密的特點,又有“農村經濟”的某些特點,是兩類經濟結合的中間型經濟)發展之路。由此,正定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熱潮,全縣上下形成了“黨風正、幹羣和、幹勁大、碩果豐”的大好局面,正定甩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
正定的老同志曾對習近平同志有過這樣的評價:平易近人、沉穩、健談、自信、謙和;是位年輕幹部,但做事老練成熟;是位高幹子弟,但非常樸實,工作既嚴肅認真,又密切聯繫羣衆。
他來了,成爲正定人民的一分子,帶來了智慧和理念,帶來了改革的春風,更帶來了正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