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身油污、頭髮花白、兩手老繭,胳膊上滿是星星點點的傷疤……當記者在第13集團軍某陸航旅機降場第一次看到芮銀超時,很難將眼前這位“邋遢”戰士與官兵口中的“兵王”聯繫起來。當兵25年,芮銀超已經扛上我軍士兵的最高軍銜——一級軍士長。
在陸航部隊,特設專業苦累不說,在身份上既不能享受與飛行員一同翱翔藍天的光環,待遇上也沒有額外飛行補助,考學、提幹、晉級也有很多限制。很多戰士在選擇專業時,都不太願意選擇特設專業。而芮銀超,一干就是25年。
自 信
這些飛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25年前,作爲某陸航團招收的第一批新兵,芮銀超一邊看着停機坪上的幾架老舊直升機,一邊聽着老兵的介紹,心中感到無比惆悵。“我一定要駕馭這些鐵疙瘩。”芮銀超暗下決心。
“一年站、兩年看,三年圍着轉,四年磕磕絆,五年才玩得轉。”這句機務崗位上的順口溜,形象闡釋了機務專業學習的不易。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芮銀超來說,電工學、高等數學、邏輯電路等業務知識都如同“天書”一般。笨鳥先飛,他就採用最笨的辦法,先把教材讀一遍,再抄一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就請教學問高的戰友。一尺多厚的資料被芮銀超翻得破舊不堪,書中重難點內容分別用紅、黃、藍筆標註。爲了把直升機的電氣和儀表搞清楚,芮銀超把8平方米左右的電路圖全背記下來,再默畫下來對照修正。
十年磨劍。2002年10月,部隊引進一種新型直升機。爲檢驗高原飛行效果,部隊提出在西藏試飛要求。由於飛機還沒正式交接,我方決定將試飛直升機分解拆散後運到西藏。芮銀超負責協助俄羅斯人員組裝這架直升機。組裝過程中,俄方專家的一系列刁難並沒有難倒芮銀超,他全都一一嫺熟地安裝完畢。就這樣,一次次,他以精湛的技藝讓外國專家記住了一名中國士兵的名字——芮銀超。
如今,芮銀超所在部隊從最初的9架直升機已列裝百餘架戰機,從以前的單一機型變成現在的多種機型,從核心技術完全依賴國外進口到如今的獨立自主研發。前兩年,他所在的部隊也由陸航團擴編爲陸航旅……25年,芮銀超最初翹首以盼的夢想全部變成了現實。
感 恩
走近芮銀超,發現他的工作枯燥得令人乏味:每天反覆地檢查直升機內外的30多項儀表設備,每次都要寫10多頁的工作筆記。寒來暑往,單調、勞累的機務工作,讓芮銀超從風華正茂變成了滿頭白髮,但他仍日復一日,樂此不疲。
2003年底,送別離隊戰友後,芮銀超惘然若失:特設專業最多就幹到四級軍士長,明年他也得走了。“必須得爲部隊做些什麼!”芮銀超將以前寫下的工作心得、記錄的故障筆記統統找了出來,一本一本過,逐條逐條篩,將故障按系統分門別類地整理,並附上自己的經驗和建議。
初稿出爐後,芮銀超把它拿給分管機務的副團長把關。2004年3月,副團長去北京開會,隨手把芮銀超撰寫的《某型直升機疑難故障排除彙編》帶到了北京。
“太好了,就是它!馬上通知他來負責編書!”當時,陸航部正準備編髮相關教材,幾名陸航部首長細心翻看後,欣喜若狂。芮銀超受命乘機趕赴北京,成了全軍陸航教材編寫組裏最年輕、唯一的士兵專家。經過3個多月的挑燈夜戰,當500多頁的書稿編寫完成時,芮銀超的體重下降了10多斤。最終,他的書稿全票通過鑑定會,以標準教材的形式配發到了全軍陸航部隊,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
一名普通的飛機修理工變身“兵專家”,而且還被作爲尖子人才破格晉轉爲特設專業第一個五期士官,陸航部隊專門因他增設特設專業高級士官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