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疾病的抗爭史。迄今爲止,沒有任何一種藥品能像疫苗一樣,以極其低廉的代價把某一種疾病消滅。小小疫苗,築起了一道保護人類健康的“長城”。
目前,我國國家免疫規劃免費接種14種疫苗,預防15種疾病。麻疹、百日咳、甲肝等傳染病率持續下降,乙腦、流腦等發病人數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這是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堪稱發展中國家的典範。
麻疹等6種疾病發病率下降99%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始實施以季節性接種爲主的預防接種工作,開展普種牛痘預防天花,並於20世紀60年代消滅了天花。據估算,1978年—2007年間,通過普及兒童免疫,減少脊髓灰質炎、結核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等疾病發病3億多人,減少死亡400萬人。2007年,我國實施擴大免疫規劃,將甲肝、乙腦、流腦等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擴大到14種疫苗,預防15種疾病。
據估算,實施有計劃的預防接種30多年以來,全國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6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降幅達99%以上。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國首次系統建立了流感大流行防治技術規範體系,對傳染病大流行的應急能力實現歷史性突破。我國率先成功研發甲型H1N1流感疫苗,系統評價了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對預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指出:“正是由於疫苗的廣泛使用,我國消滅了天花,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質炎,控制了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等疾病。國家免疫規劃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持久的社會效益,在保障兒童健康、增加人均期望壽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望摘掉“乙肝大國”帽子
我國是一個“乙肝大國”。1992年,我國人羣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約爲10%,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人羣乙肝病毒感染率約爲58%,據推算全國有6.9億人曾感染過乙肝病毒;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等相關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約有27萬人。
對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是我國控制乙肝的重要措施。如今,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都會及時接種第一針乙肝疫苗,1月、6月齡分別接種第二、三針。
1992年,原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2002年,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實現了疫苗免費。2005年起,在做好新生兒免疫的基礎上,我國有計劃地開展新生兒以外人羣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重點做好2002年以後出生的兒童乙肝疫苗查漏補種工作。
自1992年以來,由於預防得力,全國約9000萬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減少了近2400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1992年—2005年間,我國直接和間接地用於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總投入約爲53.48億元,而獲得的總效益達2728.25億元,即乙肝疫苗接種的淨效益高達2674.77億元。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望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
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高度評價:中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這一成功的乙肝控制策略,可以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一個典範,是21世紀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成就。
疫苗風險遠小於健康收益
疫苗,打還是不打?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糾結。去年底,媒體對康泰乙肝疫苗集中報道後,公衆對疫苗安全性的關注度增高。雖然,經過調查覈實不存在疫苗質量問題,但是,抽樣調查顯示,公衆對接種疫苗的信心有所下降。
“接種疫苗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保護易感個體,二是形成羣體免疫屏障。如果大多數人都不接種,就無法形成免疫屏障,不接種的人就會面臨感染疾病的風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王華慶說,“接種疫苗不是個人選擇問題,而是公共衛生問題。人們不能因爲個別事件而影響對疫苗的信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和使用其他任何藥物一樣,接種疫苗也存在風險,可能導致不良反應。但是,經過大量臨牀驗證,疫苗的風險與其所帶來的巨大健康收益相比微乎其微,與其控制和消滅疾病的效果相比微不足道。
“有些症狀雖然發生在接種之後,但與疫苗並沒有因果關係,在醫學上稱爲偶合反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諮詢委員會免疫規劃分委會主任委員趙鎧說,有的新生兒有先天性疾病,但沒有被發現,如果打了疫苗之後,正好出現症狀或者死亡,很容易被誤認爲是疫苗導致的。事實上,接種疫苗發生異常反應是小概率罕見事件。目前,我國疫苗接種出現的異常反應,未超出世衛組織的預期發生範圍。
我國對疫苗的研發、生產、運輸、使用和接種等均有嚴格要求。目前,疫苗總體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2011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我國疫苗監管系統符合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