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日上午,在粵全國政協委員將乘專機赴京,參加於3月3日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昨日記者採訪到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全國政協常委、省僑聯副主席李崴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毛蘊詩等三位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對食品安全、社會保障及企業轉型升級等問題進行了前期調研,並表示將在政協會議上提出相關提案或建議。
劉昕:應建“大數據”平臺監管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是羣衆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昨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教授劉昕表示,今年赴京參會將建議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大數據平臺,形成一套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與風險預測機制。
大數據如何應用到食品安全問題上?劉昕表示,食品安全涉及到從田頭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需要覆蓋全過程的動態監測才能保障食品安全。他以稻米生產爲例,向記者詳細舉例:“產地、品種、土壤、水質、病蟲害發生、農藥種類與數量、化肥、收穫、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無一不影響稻米安全狀況,通過收集、分析各環節的數據,可以預測某產地將收穫的稻穀或生產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爲此,劉昕建議,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基礎上,設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國家大數據平臺,專門負責食品安全大數據的收集、整合、分析與共享。
國家級大數據平臺如何搭建?劉昕建議,建立覆蓋全國各地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點,對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數據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在動態監測中及時分析、跟蹤、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及時發出預警,並對可能存在隱患的產品進行強制抽檢,依據國家制定的食品生產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銷燬等建議,並向公衆實時發佈,將食品安全事故杜絕在萌芽狀態。
按照劉昕的設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大數據平臺可由國家平臺和省級及地方分平臺共同組成,分平臺負責收集、分析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數據,對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狀況作出評估,對當地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及時發佈預警,並將數據及時彙總到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大數據平臺。
劉昕還呼籲,國家應制定相關法規,強制推行在農、林、牧、副、漁及食品生產企業和相關主體建立覆蓋食品生產全過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點,進行動態數據標示與感知。與此同時,還要將包括國家、地方、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第三方檢驗機構等在內的食品檢驗機構擁有的海量檢測數據融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大數據平臺,將這些“信息孤島”所擁有的數據爲食品安全監管與預警提供決策支持。
李崴:大病保險還需要“大藥保險”
昨天,全國政協常委、省僑聯副主席李崴建議,爲了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再次出現,建議在“大病保險”中增加“大藥保險”。
“當一個生活在普通家庭的人如果患上一場大病,這個家庭很有可能就會被‘大病致窮’!因此,國家衛計委這項工作給大多數普通家庭帶來了福音。”李葳表示。
李葳查閱了北京市和廣州市的有關政策規定後發現,具體醫療過程之中,有些費用並不屬於“報銷範圍的費用”。比如很多如類似癌症、腦中風等大病,醫生會推薦使用一些療效好、價格高(往往是進口)的藥,這些藥很可能就是這些大病需要的特效“大藥”,但卻往往不在醫保範圍內,所以不能報銷。
李葳建議在當前的制度設計中,把儘量多的藥特別是那些治大病的、不可替代的、貴重的“大藥”納入到“大病保險”的醫保報銷名單之中。然後,隨着我國醫療福利水平的提高,再將報銷藥名單逐步地擴展到基本醫療保險之中。這也符合國家衛計委提出的“在開展試點中及時研究解決試點存在的問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實施範圍”的要求。
毛蘊詩:用綠色貿易壁壘“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當前,世界經濟尚未明顯好轉,國際貿易壁壘層出不窮,這對外經貿大省的廣東來說,影響巨大。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毛蘊詩建議,利用綠色貿易壁壘的“倒逼”機制,引導企業轉型升級。
毛蘊詩介紹,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當前最爲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2012年,國外TBT導致我國出口貿易直接損失685億美元,導致企業新增成本280.2億美元。而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日漸盛行,其形式有環境附加稅、綠色環境標誌、綠色包裝、綠色技術標準、綠色衛生檢疫和綠色補貼等。
毛蘊詩建議,企業應主動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努力提升產品研發、生產水平,推動自身的綠色轉型。對於政府部門而言,還要鼓勵企業參與國際認證,獲取國際貿易“通行證”,並完善綠色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建立出口貿易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毛蘊詩還透露,目前我國有超過2萬項的環境標準,平均標齡10年,最長可達30年,而國際平均標齡只有3.5年。不僅如此,國內的環保標準分爲國家、行業、地方、企業四大類,主管部門各不相同,與國際標準也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完善綠色環保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就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