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街鎮佈局調整對不斷滿足廣大居民多元化、多層次需求,進一步提高服務居民的水平,營造和諧穩定的生活居住環境,促進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2013年底濱海新區街鎮管理體制改革動員會後,新區街鎮行政區劃調整也隨之正式啓動。全區街鎮行政區劃由27個街鎮調整爲19個街鎮,進一步向“大部制、扁平化、強基層”目標邁進。目前,街鎮改革正整體推進,使新區基層管理體制進一步優化,街鎮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迅速增強,爲新區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提供了紮實的基礎保障。
街鎮佈局更加科學合理
街鎮是國民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強化街鎮經濟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推進街鎮社區建設,提高社區管理水平,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2013年底,濱海新區召開功能區和街鎮管理體制改革動員會。會上,根據市委、市政府批覆的《深化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新區街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和部分功能區整合方案正式出臺,新區街鎮行政區劃由27個街鎮調整爲19個街鎮。其中,撤銷于家堡街、新港街、新村街,設立塘沽街;撤銷大沽街、渤海石油街,設立新的大沽街;撤銷杭州道街、向陽街,設立新的杭州道街;撤銷漢沽街、大田鎮,設立新的漢沽街;撤銷茶澱鎮、河西街,設立茶澱街;撤銷迎賓街、勝利街,設立大港街;撤銷海濱街、港西街,設立新的海濱街;將寨上街調整爲由兩部分組成。泰達街、新北街、新河街、北塘街、胡家園街、古林街、新城鎮、楊家泊鎮、中塘鎮、小王莊鎮、太平鎮11個街鎮的行政區劃暫保持不變。
“這次改革使濱海新區街鎮佈局更加科學合理,爲百姓服務的內容更加均衡。”濱海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街鎮佈局調整,綜合考慮了地域面積、戶數、人口三大要素,按區域四至清晰、資源分佈合理、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今後發展等基本條件。對不斷滿足廣大居民多元化、多層次需求,進一步提高服務居民的水平,營造和諧穩定的生活居住環境,促進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19個街鎮的調整合並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下一步將按照《濱海新區條例》規定,以及街鎮崗位“三定”要求,規範設置街鎮內設機構,充實街鎮力量,擴充街鎮職能,推進工作重心下移,嘗試下放事權、擴大財權、改革人事權,提升街鎮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能力,努力把街鎮做大做強,實現“行政區統領、功能區支撐、街鎮整合提升”管理體制架構和“大部制、扁平化、強基層”目標。
社區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目前,濱海新區以社區居委會換屆爲契機,在全區有條件的社區構建“兩委一站一會”(黨委、居民委,社區工作站,社區共建理事會)的社區治理新模式。探索“三社”(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組織融合發展的途徑,形成社區黨組織、村(居)委會和社會組織、社工隊伍科學分工,優勢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優化“三社聯動”發展環境,確立財政資金支持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主渠道作用,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逐步增加財政投入。建立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和社工崗位爲主要形式的財政支持機制,支持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公益性社團承接社會工作,通過項目購買、項目補貼、項目獎勵、崗位購買等多種形式,實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
作爲全國首批社會管理創新實驗區和全國社會組織“改革創新觀察點”,新區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服務管理,目標是使社會組織成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活性劑”,密切政府和羣衆關係的“吸附器”,維護社會穩定的“防火牆”,進一步促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構建和諧社會首善區。截至目前,新區社會組織已發展到2198個,陸續成立社會組織聯合會27個。
“在中國步入改革深水區、深層次體制矛盾日益凸顯的形勢下,濱海新區必須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以獲得持續性的整體發展優勢。其中尤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爲重,這一任務完成好了,其他改革便可順利推進。”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羣教授說。新區“強街強鎮”,夯實了基層基礎,把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理念落實到基層。基層強,則基礎實,基層有活力,則發展有底氣,爲新區加快開發開放提供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實施“強街強鎮”計劃,健全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村委會組織,落實社區辦公用房和經費,發展社區各類羣衆性社會組織。“社區是社會細胞。在強街強鎮中全面加強以黨組織爲核心的社區組織建設,形成社區黨組織、羣衆性自治組織,公益性社會組織等各類組織協調發展,共同參與社區兩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是新區加強基層社會建設的一部分。”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
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強化
“我打算在民主街附近開一家飲品店,但是對稅收、繳稅等政策法規一無所知,聽說在街道辦事處有專門窗口辦理這項業務,我特意來諮詢一下。沒想到街道有代收個體稅服務,真是一項利民之舉。”在於家堡社區服務中心,高先生對記者說。
“現在每個社區服務中心都可以代辦百餘項公共服務事項,方便市民。”新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古林街社區服務中心是濱海新區最大的社區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6920平方米,設有行政便民服務、綜合服務、社區教育、社區活動和辦公會議五個功能區域。其中,行政便民服務區實施“一站式”服務受理方式,開展就業失業、保險、老年人服務、低保特困、優撫、殘疾人、個體執照、國地稅、補貼發放、計劃生育、村鎮建設、補貼保險、黨員管理等服務。古林街爲涉農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增加了農業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及防潮辦等涉農部門。
按照相關計劃,新區在每個街鎮規劃建設一個不小於65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中心內建設不小於10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大廳,設立工商服務、財稅服務、勞動就業、民政救助、計劃生育管理等服務窗口。實行“一窗口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的服務模式,簡化辦事程序。建設文化、教育、體育綜合服務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要;建設聯合調解中心,完善信訪調解機制。同時,還建立網絡信息系統,完善與上級審批主管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網絡連接,實現街鎮管理的信息化、網格化、數字化。功能齊全的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一站式服務的工作模式,爲新區基層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創造了條件。
“在做大做強街鎮工作中,新區通過派駐、委託、交辦等多種形式,把面向社會、企業和羣衆的管理權逐步下放到街道辦事處。”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工作中,重點委託街道行使項目審批、覈准、備案權,轄區內的城管、環保、勞動用工、工商行政管理、戶籍管理等領域的管理權,轄區內的市容環境、園林綠化、夜景燈光等方面管理維護權等。行政服務重心下移,責權事權財權統一,成爲新區建設服務型效能型基層政府的基礎。(記者劉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