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專題 天津 民生 論壇 18街 文娛 體育 財經 地產 IT 汽車 時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戲 視頻
    薊縣於橋水庫是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樞紐,也是天津的重要飲用水源地,肩負著為全市1300萬人口提供安全飲水的重任,被稱為天津的『大水缸』。由於歷史原因,庫區警戒線內至今生活著10多萬群眾,其中3萬多群眾與水庫零距離接觸,直接影響水質安全。為保護水源水質、改善庫區群眾生活,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薊縣新城建設納入了本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鎮建設試點,按照『南遷北管』的方案,薊縣將整體搬遷南岸臨水村莊。本期《第一關注》,我們看一看於橋水庫搬遷群眾的生活將有什麼變化。對於搬遷的進展、水庫的保護以及當地群眾收入結構的改變等話題,《第一關注》也將持續關注。
於橋水庫庫區搬遷:薊縣村民向著新生活出發

日前,記者從薊縣獲悉,薊縣新城建設進展快速,安置區已開工住宅面積226萬平方米,一期涉及的85個村17036戶56495人中,18個村2674戶8939人已順利還遷入住,35個村的拆遷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

駐村乾部做工作 手機話費翻三番

進入於橋水庫南岸,一路由西向東,曾經沿水庫、沿道路而居的村民們早已搬離了舊房子,搬進了新城。到處是已經拆除和正在拆除的老房子,大型的工程車正在平整土地,水庫南岸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再往南岸中心走,保存完好的房子漸漸增多,這裡正在進行拆遷前的入戶調查工作。在薊縣出頭嶺鎮駐八百戶村,這裡駐村群眾工作組成員正在挨家挨戶地走訪,為剩餘的16戶居民做工作,幫助他們順利拆遷。

記者跟隨工作組組長劉廣賀來到劉青家,再次給劉青出謀劃策,幫助劉青搬遷。劉廣賀說:『他家的情況比較特殊,劉青剛與妻子離婚,想要兩套房子,但是又沒有經濟能力。』

劉青說:『新城我也看了,條件是挺好的,搬過去我打心眼裡樂意,但是家裡又有老人,想要兩套房子,我一直跟工作組的人說,看看能有啥辦法。』

劉廣賀說,這些天我們也是一直在看政策,詢問劉青的情況,看看有什麼政策能夠用上,讓他實現搬遷。

『昨天晚上,我還跟老劉電話裡聊了40分鍾呢。』劉廣賀說。

據了解,為了讓每一戶居民滿意搬遷、和諧搬遷,群眾工作組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在村子裡跑10餘次,登記信息、入戶測量、解釋政策……每天駐紮在村子裡,跟群眾談心,了解他們的訴求。


薊縣出頭嶺鎮駐八百戶村群眾工作組成員一進村就被村民們熱情地招呼著

八百戶村群眾工作組組長劉廣賀給劉青做搬遷動員工作

劉廣賀調侃著說:『以前每個月100塊錢左右的電話費,現在一個月要300多塊錢,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說話。』

工作組的耐心工作,也得到了回報,拆遷的村民沒有因為不滿意而上訪的。現在,劉廣賀走在村裡,很多村民都跟他拉著手嘮家常。


劉志紅通過培訓當上了社區的保潔員

雖然日子還不寬裕,但是生活總算有了保障
生計問題咋解決?果農變身保潔員

於橋水庫庫區搬遷,村民不僅是搬進了新家,更是改變了生活。以往水庫邊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漁、種果樹,過著普通的生活。搬進了新城,沒了水、沒了地,生活可咋辦?每個人都在心裡盤算著。

『要說居住條件是真的不錯。』現在的王志紅一家按照政策換購到了兩套總共220平方米的房子,水、電、暖氣設備一應俱全。條件是改善了,可生計問題卻又讓王志紅發愁了。

『咋能不擔心生計問題呢?』王志紅告訴記者,『我丈夫去年出了車禍,現在養傷不能工作,我以前就靠種果樹為生,一聽要搬遷,真是發愁這日子怎麼過。』

了解到王志紅的情況,原來村子裡的鄰居鄉親都來幫她想辦法,新城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想方設法幫她找工作。

後來,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王志紅參加了就業培訓,找到了一份社區保潔的工作。

王志紅說:『以前家裡種2.5畝果樹,收入上可能比在社區工作還多,但是種植的風險也有,雖然現在的工作掙的不算多,但好歹是份安穩的工作,家裡每個月的收入還能有些保障。等我丈夫養好了再出去打工,生活情況就能好些了。』

據了解,為了保證村民生計,薊縣通過調查摸底,針對搬遷村民的文化、技能狀況等,調動人力社保局、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用工單位等力量,開發適合搬遷村民特點的技能培訓崗位,轉變老、陳、舊就業理念,努力使搬遷村民掌握一門以上專業技術,並聯系相應用工單位,力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增強就業穩定性。同時,對接開發區和周邊產業園區用工單位,對搬遷村民中不符合企業用工年齡條件的,優先安排進入適合的物業崗位,努力讓搬遷村民實現安居樂業。

適應新城生活 開展入住培訓

雖然王志紅還在努力適應新生活,但是未來希望的種子已經種下。現在王志紅的兩個孩子都在新城的學校內上學,其中一個孩子就在與社區一牆之隔、縣內硬件設施條件最好的薊縣第八小學上學。

薊縣第八小學副校長金學東告訴記者,薊縣第八小學按照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標准修建的。『不僅在全縣是最好的,在整個天津市來講也是非常好的。』

走進學校,這裡的校捨乾淨整潔、寬敞明亮,運動場、多功能教室、實驗室、課外活動室、圖書室等一應俱全,縣裡整合了別山鎮西山一小和西山二小的師資力量,並增添了10名全縣選拔的優秀青年教師骨乾,讓學校的軟硬件水平都提昇到一個新高度。

針對學生隨遷入學的情況,老師們在抓習慣養成的同時,對孩子們進行家訪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幫助孩子們融入新環境、融入新生活。

三年級的王頤珊是今年第一年在第八小學上學,對著記者的鏡頭說話毫不怯陣的她,已經在新學校中找到了歸屬感:『我以前的很多同學見不到了,一開始我還挺難過的,現在新學校挺漂亮的,也認識了新同學。』

不僅新學校讓王頤珊覺得挺不錯,新家的環境更是讓小家伙兒高興:『我家裡現在有了自己的屋子,有自己的課桌書架。』

現在小頤珊看到了新城乾淨整潔的環境,還把學校裡學到的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告訴給了爸爸媽媽:『以前村裡有垃圾,現在告訴爸爸媽媽不要亂扔垃圾了,要放在垃圾箱裡。』


薊縣第八小學

學生們在新教室裡上英語課

新城幼兒園

搬入新城,改變的不僅是庫區村民的生活環境,更是生活習慣。為了幫助搬遷村民適應新城生活,薊縣開展形式多樣的入住培訓活動,在發放安置房鑰匙的同時,組織居民觀看視頻專題片,給他們發放入住指南手冊,講解水、電、氣等設施的使用、搬遷注意事項以及居民守則等,讓搬遷居民在新城住得安心、住得順心。

另外,新城管委會牽頭聯合消防支隊、燃氣公司、物業公司等,組織安置區居民實地進行消防安全應急演練,使小區居民掌握逃生技巧和相關知識,提高應急處置能力,聯合相關部門組織各種主題活動,豐富小區居民文化生活,同時寓教於樂,樹立『新城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理念,促進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轉變。(記者霍艷華 呂斌)

於橋水庫搬遷給記者的印象首先是速度快,就連幾天不到南岸的薊縣當地人都感慨,變化太大了。再有就是和諧穩定,大伙兒對新城滿意,被群眾工作組乾部的耐心、熱心感動,即便是尚有搬遷困難的群眾,也都跟工作人員心平氣和的坐在一起談,不閉門、不紅臉。工作組的成員告訴記者,拆遷開始以來,還沒有發生過一起上訪的事件,可以說,於橋水庫的拆遷工作,是站在老百姓角度考慮問題,不僅得民心、順民意,更顯示出當地群眾的環保意識大幅提高。(記者霍艷華)

feisha102:老農村人進城,住17層的高樓,真的不習慣。若有好的、適用的小區裡的公共設施或許能多少彌補一點。
雨軒佳客:農民進了城,沒了地,怎麼生活是個問題
向往加菲貓:沒地種了,農民好找工作嗎?
彌華不覺相遇淺:社區配套設施挺重要 得住著方便
望月科幻島:農民住進樓房了,配套的設施和政策能不能順利、盡早的落實啊?
兩個人的森林:周邊有醫院和學校嗎?生病和孩子上學的問題很重要啊
犀牛大叔:農民進城要讓他們紮根下來
 
北方網新聞中心策劃出品
北方網新聞客戶端 關閉

Copyright (C) 2000-201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