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接二連三的霧霾天氣讓很多人身體不適,除了口罩等防霾裝備熱銷,保險公司也從中覓得商機。
日前,人保財險在官網首發“霧霾險”,只要連續5日空氣質量指數監控大於300,將一次性給付污染津貼最高達300元;17日平安的“霧霾險”也在其官網發售,其最大特點在於單獨承保最易受到霧霾影響的呼吸系統癌症——肺癌。近期“霧霾險”接連上線,讓很多人有了投保“護肺”的衝動。
人保的“霧霾險”,保險期限爲1年,承保年齡爲10至50週歲,保費從78元至138元不等,保障內容除了300元的污染津貼,對於因霧霾致病的住院,將給予被保險人最高達1500元的住院補貼;平安的“霧霾險”,保險期限同樣爲1年,而承保年齡範圍擴大至0至64歲,保費90.4元起,不僅爲多發的呼吸系統特定疾病提供住院津貼,對於繳費達500元的用戶,如果當地連續7天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肺功能及耳鼻喉檢查、肺部CT費用將由保險公司埋單,此外針對霧霾造成的各種意外身故或殘疾、肺癌,該保險提供不低於5萬元的保險金。
記者查閱保險條款發現,以上兩款“霧霾險”其本質分別爲健康險和養老險,而“霧霾”只是其保障的附加內容之一,而且只在網上銷售,應該說又是互聯網保險的創新之舉。
那麼,對於容易受到霧霾侵害的戶外工作者,是否有投保的必要呢?記者發現,“霧霾險”雖然聽起來很美,但是如何判定是霧霾致病正是理賠難點。據銷售人員介紹說,如何判定霧霾致病,目前說法並不明確,保險條款並沒有給出詳細解釋;因此,對於責任條款尚不清晰的新險種,還是要等保險公司解釋清楚了再買。記者通過人保財險官網發現,這次“霧霾險”只在北京地區限量發售3000份,其營銷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主要是爲了吸引公衆的眼球。
保險專家表示,“霧霾險”等險種的投石問路,應該是保險行業的積極探索,任何新險種開發,都需要前期大量的數據,否則費率無法科學地釐定;模糊的條款也容易導致理賠糾紛,因爲新險種研發對保險公司來說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如何滿足投保者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報記者李家宇 實習生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