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熊亞洲(中間彈吉它者)在爲受助人員演唱歌曲
文/圖羊城晚報記者毛亞美
“熊亞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材生,沒做過飛機大炮原子彈,一直在作歌,流浪者的歌,勞動者的歌。”3月22日上午,一張海報貼在了佛山市救助站裏。主人公熊亞洲正在這裏參加一場名爲“在做夢做的事”音樂主題工作坊活動。當主持人這樣介紹他時,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更正:“我不是什麼高材生,和大家一樣也是流浪的人。”
從航天到公益
今年27歲的熊亞洲留着平頭,淺色夾克衫,牛仔褲,如果不是手裏的一把吉他,會誤以爲他是一位剛從工廠流水線下班的藍領工人。
來自重慶的熊亞洲從小對航天知識感興趣,高中畢業填報志願,他全部寫的是航天專業。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第二年,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次針對北京城中村的調研活動。眼前的一切讓他震驚:那是一個完全被垃圾佔領的地方,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孩子們則在廢品堆裏鑽來鑽去。
從那時起,熊亞洲開始參加公益組織,關注外來務工羣體。
大四那一年,熊亞洲面臨着兩難抉擇:讀研還是做公益。在他看來,與坐在研究所裏埋頭做科研相比,從事公益事業會爲自己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和人生價值。這一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父親甚至生氣地對他喊道:“這麼多年白供你讀書了!”
儘管沒有家人的支持,熊亞洲還是在2010年畢業之後離開了北京,來到了深圳。
體驗工人不易
2011年底,熊亞洲和幾個朋友一起在東莞成立了藍衣公益服務中心,主要面向外來務工羣體。後來,爲了深入瞭解外來務工者羣體,他辭掉深圳的工作,到東莞的工廠裏親身體驗。
在一家玩具廠裏,熊亞洲找到了一份注塑的工作。每天兩班倒,一站就是11個小時,只有中午吃飯的時候能夠休息半個小時。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兩千塊錢,扣除吃飯、房租、購物的花銷之後,他常常入不敷出。
儘管這種體驗只持續了三個月,但滿手的水泡和老繭讓熊亞洲開始真正感受到工人們生活的不易,“他們每天工作這麼辛苦,但獲得的報酬卻很少,在醫療、子女教育方面還面臨着很多問題,真的需要整個社會的幫助和關注”。
爲勞動者寫歌
由於工作調動,熊亞洲現在常駐廣州。平日正常上下班,到了週末,則會在東莞、佛山、深圳各個城市往返,像“趕場”一樣參加各個公益活動。外來打工仔、自閉症兒童、流浪人員是他接觸最多的羣體。
從小學習樂器的熊亞洲喜歡用音樂的形式與他們交流。
在佛山的救助站裏,熊亞洲用吉他彈唱了一首《生活在地下》。當他唱起“北京,北京,不是我們的家,我現在才知道勞動的人是最窮的”,那些原本沉默無語、面無表情的流浪者們似乎有了“化學”反應,慢慢進入了音樂的氛圍裏。
熊亞洲說,在這些年的音樂創作和公益活動中,最難忘當年在工廠裏打工的時候,有一天午休,他走到二樓的天台上,突然看到一個年輕的工人站在那裏,望着遠處高聳的煙囪和下面密集的廠房發呆。“我突然想到,這些工人沒日沒夜地工作,他們可以隨時從一家工廠轉到另一家工廠幹活,看上去很自由,但卻始終擺脫不了工廠的生活,他們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這個場景最後變成了他筆下《自由與生活》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