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圖爲孫瀛洲像圖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圖爲孫瀛洲捐贈作品。圖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玻璃胎畫琺琅花蝶詩意圖直頸瓶
圖爲孫瀛洲捐贈作品。圖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博物院接受私人捐贈文物始自1939年。迄今已有700多人次捐贈,捐獻文物達3萬餘件,幾乎涵蓋了所有文物門類,蔚爲大觀。在衆多捐贈者中,古陶瓷收藏家、鑑定家孫瀛洲先生所捐獻的文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堪稱首屈一指。爲紀念孫瀛洲誕辰120週年,故宮博物院於2013年9月12日至2014年5月12日舉辦了“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藉此展開對這位大家收藏貢獻的巡禮。
孫瀛洲(1893年—1966年),出生於河北冀縣,1906年到北京,曾先後在“同春永”“寶聚齋”“銘記”等古玩鋪任學徒、夥計、採購、副經理等職。1923年,他在北京東四南大街創辦了自己的古玩鋪“敦華齋”,因研究深入,經營有方,成爲北京著名的古董商和鑑定家。20世紀30年代,孫瀛洲就對歷代陶瓷瞭如指掌,先於他人準確鑑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等瓷器。例如,對宋代官、哥窯瓷器之鑑定,他僅用手指捏瓷器的圈足就可判定窯別,令人欽佩,而且對成化鬥彩瓷器的鑑定也具有獨到的見解。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前,孫瀛洲在經營古玩生意的同時從各地尋訪收購了衆多瓷器、青銅器、犀角杯等文物。1950年,他爲支援抗美援朝捐出一批珍貴文物義賣,將所得款全部捐給了國家。50年代開始公私合營改造後,大收藏家張伯駒將無價之寶《遊春圖》《平復帖》等捐給了國家,孫瀛洲則捐得更徹底——1956年,他毅然將自己精心珍藏的各類文物精品3000餘件,全部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中僅陶瓷類文物就有2000多件,從晉、唐、宋、元時期各名窯到明、清時期各朝景德鎮御窯瓷器,自成體系,被定爲一級文物的瓷器便有20餘件。孫瀛洲的愛國驚世義舉,受到了國家的獎勵和表揚,並被聘用到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研究、鑑定工作。1964年被選爲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在孫瀛洲捐獻的文物中,有一些傳世稀少的文物,其中一對明成化鬥彩三秋杯是精品中的精品,目前已知全世界只此一對。據傳,這對鬥彩三秋杯是孫瀛洲於上個世紀40年代,在一家將要關張的當鋪中花40根金條購置而得。鬥彩三秋杯高4.3釐米,口徑6.8釐米,足徑2.6釐米,是衆多鬥彩杯造型中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蟬翼,杯外壁繪兩組山石花草,間以飛舞的蝴蝶,野趣橫生。杯上描繪的是秋天鄉居野景,充滿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歷時三個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稱,故此種杯被賦予“三秋杯”的雅稱。杯外底青花雙方欄內署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此款字體隨性、稚拙,給人一種寧拙勿巧、以拙取勝之感,乍看起來,猶如孩童所寫,故又被稱作“嬰兒體”,據傳是成化帝親筆書寫。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朝的鬥彩最爲著名,其瓷器造型珍瓏奇秀,胎體輕薄,胎質細潤晶瑩,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並以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後人對成化鬥彩有極高的評價,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入不同色彩,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爲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除個別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緻。鬥彩在製作工藝方面,表裏精緻如一,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恬淡雅緻,精巧可人,玩賞性大於實用性。
成化的彩瓷,只有平塗,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彩,繪老少人物的衣服只繪單色的外衣,無其他內衣作襯托,所以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彩瓷的釉上彩,在明、清二代的官民窯中仿製得好的可以亂真,但只有差紫一色沒有仿製成功。差紫色淡而無光,孫瀛洲認爲它原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故稱差紫。而差紫色也爲成化鬥彩瓷器所獨有,後世難以模仿。
成化御用鬥彩器,由於是宮廷御用珍賞品,製品少而精粹。除了三秋杯外,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雞缸杯、高士杯、嬰戲杯、葡萄杯、菊花杯、靈雲杯等,這些精巧的器物,皆造型靈巧秀雅,胎釉細膩柔潤,色彩清新明麗,堪稱一代絕品。此類器物在明嘉靖、萬曆朝就已身價倍增,官民窯都有仿製。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載:“至於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琖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則成窯酒杯每對博銀百金,予爲吐舌不能下。”明朝人把成化鬥彩當作瑰寶,清朝人把成化鬥彩視爲拱璧,帝王和貴族上層尤其珍重之。
畢生致力於收藏文物、研究文物的孫瀛洲,不僅是公認的明清陶瓷鑑定大家,享有“宣德大王”的美譽,而且還是宋、元陶瓷現當代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對陶瓷鑑定做出了系統的理論總結。對孫瀛洲探研歷代古陶瓷的驗證,莫過於他捐獻的陶瓷精品,其中的宋哥窯弦紋瓶、元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等均是絕世佳品。其他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終明一代和清代歷朝官窯也有不少鮮見之物。孫瀛洲所捐獻的陶瓷不僅爲故宮博物院增添了藏品,也豐富了國內其他博物館的館藏。捐獻品中有70件由故宮博物院調撥支援了全國20個兄弟博物館永久收藏。
孫瀛洲在故宮任職期間不僅爲故宮徵集文物充實了藏品,還帶頭對院內收藏一絲不苟地逐一甄別、鑑定,發掘了多件被湮沒的珍品,更對故宮人才培養鞠躬盡瘁,提攜了不少專業人員,如今一些赫赫有名的陶瓷鑑定專家中許多是他的門生,如馮先銘、耿寶昌、葉喆民等。1956年始,孫瀛洲致力於陶瓷鑑定經驗的理論總結,發表了一批精闢闡述文物鑑定與辨僞的論文,如《談哥汝二窯》《試探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年款》《成化官窯彩瓷的鑑別》《我對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元明清瓷器的鑑定》等。此外,他還對於明代永樂、宣德、成化、正德等各朝御窯瓷器上的年款,反覆推敲,精編成口訣,被廣徵博引,對國內外開展中國古陶瓷研究具有指導性意義。
在2003年孫瀛洲誕辰110週年之際,故宮博物院曾從其捐獻的陶瓷中遴選出163件舉辦了“孫瀛洲捐獻陶瓷展”,出版了大型圖錄《孫瀛洲的陶瓷世界》。時隔10年之久,我們又一次緬懷孫瀛洲,並欣賞到他所捐獻的文物精品。文物傳之久遠,收藏家的貢獻亦值得我們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