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京津冀地區在防治大氣污染方面“脣齒相依”,而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減少霧霾的重要措施。4月2日,北方網記者跟隨京津冀三地媒體大氣污染防治聯合報道採訪團來到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採訪公共交通發展和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情況。據介紹,北京將着力打造京津冀“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在北京市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北京的交通狀況一目瞭然。據介紹,北京日常的交通狀況監測和數據分析,全部在這裏進行,而監測到的數據將通過官方網站、手機客戶端、微博等渠道,爲市民及時提供各類路況信息,甚至包括軌道內部車站擁堵狀況。
北京市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副主任陳智宏介紹說:“目前,中心可以對實時動態路況、交通擁堵情況以及地面公交、出租車、軌道交通實施實時監測,通過數據的綜合分析整合,既可以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供研究,還能夠在中心內統攬全市的實時交通狀況。舉例來說,如果某輛公交車在路上發生了故障,那麼中心可以一邊實時監控疏散乘客的情況,一邊及時調度其他的車輛,確保運力。”

在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通過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北京各條軌道交通狀況清晰地展現在眼前。作爲北京市民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到2013年,北京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465公里,地面公交與軌道網形成了有效銜接,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2196萬人次,中心城交通指數控制在5.5左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從44%增至46%,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治霾”離不開“治堵”。北京市交通委交通規劃處副處長安志強說:“北京將着力打造京津冀‘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目前,北京在與天津、河北積極協調有關事宜,未來交通信息的發佈,尤其是遇到霧霾天等應急情況的時候,發佈的信息會更多。”據介紹,到2020年,京津冀將形成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和主要城市3小時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鐵路網和主要城市1小時城際鐵路交通圈,實現首都國際機場1億人次的乘客目標,同時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也將投入使用。

據介紹,爲了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將優化機動車結構調整,“治堵”與“治霾”相結合,走一條“安全、便捷、綠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嚴格機動車總量調控,確保到2017年年底機動車保有量控制在600萬輛以內的目標。2014年新增小客車數量控制在15萬輛,即普通小客車指標13萬輛、新能源小客車2萬輛。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計劃到2017年,推廣17萬輛新能源車,其中2014年2萬輛,2015年3萬輛,2016年和2017年均爲6萬輛。此外,加快建設充換電站、充電樁等配套設施,保障新能源車輛的正常使用。(記者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