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正在進行,掃碼參加在線調查,你將有機會成爲幸運讀者
身穿潛水設備的楚金勇
浩瀚的大海,重達幾十斤的潛水設備,駭人的海底作業,提起這些你想到的是什麼?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油工程維修公司潛水班班長楚金勇來說,大海是他的戰場,海底歷險是他每天的工作常態。
在加入中海油的9年裏,楚金勇年均出海260天以上,累計下水648次,水下作業時長達47196分鐘,施工工程合格率近100%。
沒有想到,作爲一個超負荷工作了近10年的人,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楚金勇竟仍然充滿激情。“你若不提醒,我都忘記自己已經36歲了,海油工人的舞臺在海上,幹到60歲我也沒問題”。即便在結束4月3日的採訪回到北京幾天後,他的這句話在記者的腦海中依然消散不去。
勇士未名時,嚮往海洋
楚金勇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大海時的激動與暢快。那是他1996年離開家鄉到青島某潛水部隊參軍時。
“青島棧橋是我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地方。當時,戰友們都歡呼雀躍,只有我趴在欄杆上望着海面出神,看了很久很久。”也是這時,楚金勇年輕的心裏涌出了對海洋的無限嚮往。
在部隊的8年裏,楚金勇幾乎每天都要和海打交道,冬季在海上訓練時的寒冷最讓他記憶猶新。“我從未經歷過那樣的嚴寒,寒風像尖刀一樣割在身上,很多戰士都凍哭了,但訓練仍得繼續。我咬着牙,不斷提醒自己絕不做一個敗下陣去的人。”
8年的軍旅生涯,讓楚金勇從懵懂的少年變成嚴於律己、素質過硬的戰士。時至今日,他仍非常懷念和感激這段不同尋常的青春時光。
直面危險時,征服海洋
海上作業施工環境的惡劣程度超出常人想象。楚金勇介紹,渾濁、寒冷與湍流是潛水員面臨的三大難題,其中最難克服的是水質渾濁問題。
“在渤海灣、東海海域水下,一年中大半年時間伸手不見五指。水下作業只能依靠直覺和日常經驗積累。水下厚厚的淤泥常常讓人無法直立行走,潛水員們只能揹着40多斤的潛水設備,用匍匐的姿勢在水下艱難前行。”楚金勇說。
海底流速對潛水員的影響也很大。在海水流速達5到6節(潛水作業的規定安全流速爲0.8節/秒,即40釐米/秒——編者注)的海域作業,就如同在車速180邁的高速路上穿行。湍急的水流甚至可以將頭盔沖掉,潛水員一旦失控被海水沖走,後果不堪設想。
常規作業已是如此驚險,海上突發事件更是令人猝不及防。
2011年12月發生在珠海橫琴島附近水域的險情,現在想起來都讓楚金勇心有餘悸。當時,海底油氣管道被過往船錨刮破,引發了天然氣泄漏。海面上翻滾着巨大的水泡,發出轟隆如雷鳴般的巨響。但是這時,楚金勇沒有多想,臨危請命下水搶修。
楚金勇回憶,當時他在水中就像一個脆弱的氣球,隨洶涌的浪潮起起伏伏,根本無法接近泄漏點。爲了保證順利下潛,他只能脫掉腳蹼,穿上一雙更重的黃膠鞋讓自己變爲負浮力狀態。可是即便如此,他仍在不斷上下沉浮,氣泡破裂產生的波浪瞬間就可以把他推出好幾米遠。最後他只能將雙腳深深插入淤泥。這樣做雖然保證了相對穩定,但卻使潛水和施工更爲困難。
在與洶涌的海水抗爭了快兩個小時後,險情終於化解。楚金勇事後坦言,自己非常清楚當時的處境,也明白一旦發生什麼意外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可是我心裏總是有那股勁兒在。遇到險情,逃避不是辦法,征服它纔是自己的使命。”
平淡枯燥時,堅守海洋
除了千鈞一髮的險情,漫長而枯燥的海上生活也時刻考驗着楚金勇。
在工作的9年間,楚金勇的同事們有的轉去經商,有的從事旅遊潛水,也有人衝着高薪進入私企,楚金勇自己也收到了不少企業向他發出的誘人的邀請。
當記者問他爲什麼不換個工作去掙大錢時,楚金勇的回答平實而有力:“我們海油工人上工一天的工資是180元。和掙快錢、掙大錢比,我還是覺得拿着這180元心裏更踏實。”
海上的食宿條件比較艱苦,有時在船上因爲供給不便,只能依靠方便麪充飢;有時漁船要用兩三個小時將飯菜從陸地送到海上,大家只能餓着肚子工作。而有的船比較小,潛水員們只能睡在船艙地板上。楚金勇拿出了一張照片,在一個狹小的船艙內,七八個潛水員兩人一牀被子,直接躺在地板上酣然入睡。
長期高強度作業,體力容易透支,加上有時睡不好吃不好,人的意志非常脆弱。楚金勇舒緩壓力的方法就是看着一望無際的大海,“我對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大海的時候,心會自然而然變得安靜平和。”
楚金勇還有一個愛好,喝茶。
“我以前並不愛喝茶,後來在海上參與施工項目時迷上了茶。”尤其當項目進展受阻時,楚金勇常邀隊友們邊喝茶邊平和地解決,而遇到工作中的煩悶鬱結,喝茶也是他的排解方法。“我最喜歡的是鐵觀音。下工後能和同事們一起喝茶聊天,也算是苦中作樂吧。”
性命相托時,眷戀海洋
楚金勇常說,潛水施工像是一場水下接力,每個潛水員的工作進度都會影響下一個潛水員。
冬季作業,大規模的浮冰羣經常會漂移到作業區。浮冰的衝擊力十分可怕,甚至有可能直接切斷保護潛水員的軟管(也稱呼潛水臍帶,主要爲潛水員提供壓縮空氣和嵌套水下監控、照明、通訊電纜的管道——編者注),將潛水員死死封在水下。每當遇到這類險情,協助團隊要迅速做出反應,將潛水員拉上水面。一次次與死亡危機擦身而過,團隊協作與互助是最有力的支撐。
“有時在水下作業極端疲累,我也會想上去後再也不幹這份工作了。但每次一上甲板,大家一擁而上攙扶你,瞬間這個念頭就被拋之腦後了。”目前,楚金勇的團隊裏共有41名潛水員,年紀小的纔剛20歲出頭,年長的接近50歲,沒有一個人因爲艱難退出,大家始終並肩作戰。
與說起自己團隊的自豪勁相比,講到父母與妻兒,楚金勇的眼神黯淡了許多。參加工作近10年,陪伴在父母妻兒身邊的日子加起來不足一年。
去年央視新聞報道他的故事時,他恰好在父母家。一家人原本其樂融融地圍坐在電視機前,但看着看着,父母卻陷入沉默。楚金勇急忙解釋,自己的工作並不像報道說的那麼危險。但其實,他是不希望年邁的父母擔心。
“退休了,我就想帶着老婆去重慶,找個安靜的山村悠閒地養老,算是彌補一下這些年我對家庭的虧欠吧。”此時楚金勇望着窗外,眼神裏滿是對家的思念。因爲接下來,他又要出海了,這一走要到年底才能回來,也許今年的除夕都會在海上過。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