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共和黨議員麥凱恩在電視上大呼:“美國總統去哪兒了?”以此對奧巴馬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軟弱態度進行嘲諷。這位曾經成功策劃過烏克蘭顏色革命的老兵,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是:對俄羅斯強硬。
美國戰略預測公司總裁喬治·弗裏德曼給出“錦囊”:聯合那些不願受俄羅斯主宰的國家建立軍事聯盟,一起抗俄,因爲烏克蘭事件的溢出效應會直接影響它們的國家安全利益並影響內部穩定。
衆聲喧譁,對抗是“強音”,但卻不是明智之舉。在輸掉就烏歐聯繫國協議與俄羅斯進行的君子比賽後,美國和歐洲開始公開支持基輔政變,俄羅斯也乾脆拒絕遊戲規則,出兵克里米亞。
奧巴馬總統威脅無效,於是宣佈實施了重大經濟制裁,並試圖與歐洲採取聯合行動。但他很快發現:美國成了少數派。歐盟不願斷絕與俄的經濟關係,拒絕參加貿易制裁。日本也不願與俄羅斯發生衝突。全世界並非全部表示支持美國立場,這在聯合國有關克里米亞決議的投票中得到證實,承認公投非法的只略佔多數。
“銀行”對付“坦克”的效果也備受質疑。美國國務卿克里、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歐盟外交事務代表阿什頓都表態,俄羅斯可能遭受全面的經濟損失,但誰都知道,這只是虛張聲勢。儘管制裁確實能造成傷害,但沒有證據表明,制裁能產生預期效果,卻有很多事例表明,制裁使危機更加難解。不過,在公衆要求政府必須做點什麼的情況下,制裁只能是西方政府的最佳選擇。
選擇用軍隊對抗俄羅斯也十分愚蠢,因爲保護烏克蘭所需的力量超出西方的實力範圍。北約曾經有過對抗成功的輝煌戰績,但其盛名與現實已經不大相符:如果對北約的實力展開實事求是的評估,很快就會發現其大多數歐洲成員國的軍隊陷入了嚴重荒廢狀態。
麥凱恩們必須明白,美國應該與俄羅斯合作,因爲再也無法像上世紀90年代他們在該地區所做的那樣,把最終結果簡單強加給對方。
體面地從現有局勢中脫身並穩定美俄關係,已成爲奧巴馬政府當下主要任務。俄羅斯也不想繼續與美國爭鬥。這算是明智之舉,畢竟,從完全敵對的角度來處理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將會使美俄兩國的外交政策嚴重扭曲,並會因喪失機會而使雙方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