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月9日,北京市梅蘭芳大劇院內燈火輝煌,氣氛熱烈。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河北省文化廳、石家莊市文廣新局共同主辦的“三地同唱盛世曲攜手共築中國夢”——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巡演(北京站)活動在此拉開帷幕。
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巡演活動是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門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大京津冀戰略合作,推進三地在文化領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旨在以文化共享爲渠道,以三地同唱盛世曲爲途徑,以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爲方向,推動三地演藝事業及產業發展。
據瞭解,北京站演出活動爲4月9日至16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河北省河北梆子演藝有限公司、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的10位“梅花獎”得主和近20名國家一級演員將爲觀衆獻上七臺河北梆子經典大戲和一臺名家名角演唱會。
據介紹,河北梆子最早被稱爲梆子,流佈於京、津、冀、滬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區,現主要分佈在京津冀三地。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天津代表團將劇種定名爲河北梆子,此後該稱謂被政府主管部門確定並延續至今。但京津冀三地梆子各有特色,它們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在音樂及聲腔上,因此有京梆子、衛梆子和直隸梆子之分。
“衛梆子”的特點最爲突出,即有“達子腔”,音樂走向、伴奏方法及演唱技巧都有自己明顯的特徵。“達子腔”由銀達子王慶林所創,他少年學徒,後跟隨師傅剪子紅學唱河北梆子,再後來成爲專業演員,從上世紀30年代直到1959年逝世,從藝近30年。銀達子因爲嗓子沒有高音,所以把高音部分改成念字,形成一種新的唱腔。雖然唱腔簡單,但是韻味十足,易學易唱,得到廣大觀衆的認可和喜愛,是男性老生唱腔中獨特的一種。直到現在,梆子界還在繼續沿用這種唱腔,成了衛梆子唱腔的特色之一。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建立於1958年,由被譽爲“五杆大旗”的銀達子、韓俊卿、金寶環、王玉磬、寶珠鑽等一批老藝術家組成,創作並保留了一批經典劇目,如《觀陣》《斷橋》《泗洲城》《喜榮歸》《秦香蓮》和新編歷史劇《荀灌娘》等。著名演員有“梅花獎”獲得者陳春、楊麗萍、趙靖等。本次展演將演出經典劇目《轅門斬子》和新編歷史劇《徐策》。
“京梆子”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衆多的題材劇目,古樸的藝術風格,高亢激越與抒情婉轉的聲腔,好聽易懂的京腔京味,受到國內外觀衆喜愛。1960年7月11日,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劇團成立。其組成人員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學員班和中國戲曲學校地方劇科梆子班畢業生,由李桂雲任團長,相繼排演了《紅梅閣》《三關排宴》等。改革開放後,又排演了《竇娥冤》《蝴蝶杯》《大刀王懷女》《狀元打更》等。目前“京梆子”著名錶演藝術家有“二度梅”獲得者劉玉玲、“梅花獎”獲得者王鳳芝、李二娥、王英會、彭蕙琴、王洪玲等。本次巡演將演出新編歷史劇《定都》及舞臺劇《北國佳人》。其中王洪玲主演的《北國佳人》講述的是河北梆子著名藝人劉喜奎的悲喜故事。
“直隸梆子”演唱比較注重“味道”,發聲追求“高入雲端”“低沉谷底”的表現,酣暢淋漓,讓人聽着過癮。早年著名藝人有童子紅、響九霄、崔靈芝、小香水等。當今主要表演藝術家有裴豔玲以及“梅花獎”獲得者張惠雲、雷保春、彭蕙蘅、劉莉莎、劉鳳嶺、吳桂雲等。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河北梆子《寶蓮燈》1960年4月在天津全國青少年匯演中一炮打響,至今已在全國上百個城市演出1400餘場。1984年,裴豔玲又主演了《鍾馗》,引起轟動,紅極一時。繼裴豔玲之後,河北梆子青年演員吳桂雲接演《鍾馗》,在近20年的探索和演出實踐中,她的表演日臻成熟。2009年,《鍾馗》被文化部評爲“首批優秀保留劇目大獎”。截至目前,《鍾馗》已在日本、新加坡等國以及香港、澳門、臺灣、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及河北等地演出近千場,享譽國內外。此次巡演活動中,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將演出傳統劇目《寶蓮燈》;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將演出現代戲《女人九香》和傳統劇目《牧羊卷》。
據介紹,本次活動是京津冀三地首次以劇目展演的形式攜手同臺演出,將擴大河北梆子劇種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