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青區把推動經濟薄弱村轉化升級作爲深化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制定五項保障措施,強化領導,因村施策,推動全區經濟薄弱村轉化升級,促進農村和諧穩定。黨建引領,築牢基層戰鬥堡壘。夯實經濟薄弱村組織基礎,着力提升能力、增強動力、凝聚合力、激發活力。一是配強班子。通過民主選舉、組織選派等方式優化配強村“兩委”班子;開展經濟薄弱村與先進村結對共建活動,選派經濟薄弱村村幹部到先進村掛職交流,學習先進經驗,拓寬班子發展思路,提升班子戰鬥力。二是強化培訓。圍繞基層黨建、經濟形勢、社會管理創新和領導能力提升等專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三是完善制度。區紀檢、組織、民政等部門幫助建立健全村級管理制度,並指導管理制度落到實處。
政策鋪路,打造良好軟環境。堅持給“魚”與授“漁”並重,實施政策傾斜。一是嚴格落實經費保障政策。及時足額發放配套資金。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在落實市經費保障政策後,仍不足以維持村政基本開支的,由區、鎮財政按覈定標準補足所需經費。二是設立專項幫扶資金。採取“以建代補”形式,設立用於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村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的專項幫扶資金。三是制定招商引資和稅收返還優惠政策。改造升級村域內符合相關要求的企業,將其所納稅收區留部分全部返還所在村;各類優惠政策向經濟薄弱村傾斜,減少村級配套資金安排。四是最大限度減輕集體經濟負擔。杜絕面向村級的不合理收費,減少收費事項,減輕村集體負擔。
項目拉動,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堅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實施項目帶動。一是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社建設,依託具有產量優勢或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同基層農技組織、基層供銷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合作,發展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和專業中介服務,增加集體收入。二是依託地緣優勢,通過建設標準廠房,與周邊工業園區聯動,實現工業帶動。三是利用小城鎮建設的契機,建設集體所有的商業設施並對外出租,獲得租賃收入,並建立保障措施。四是加強對經濟薄弱村的支持力度。區、鎮爲每個經濟薄弱村協調1萬平方米商務樓宇,用於招商引資,並將所引進企業稅收區留部分返還。幫扶驅動,拓寬轉化升級渠道。建立“區領導+職能部門+駐村工作組+經濟薄弱村”的“3+1”幫扶機制,幫助全區18個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實行區領導定點聯村制,確定18名區領導分別聯繫18個經濟薄弱村,定期深入聯繫村調研走訪,幫助聯繫村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徑。經濟部門聯繫經濟薄弱村、產業部門聯繫產業特色村、政法部門聯繫矛盾突出村、黨羣部門聯繫黨建重點村,發揮各部門優勢實行重點幫扶。深化“城鄉手牽手、幹羣心連心”主題實踐活動,選派駐村工作組,加大區、鎮、村三級結對幫扶力度。
機制保障,推動轉化規範化常態化。建立四項工作機制,確保轉化升級落到實處。一是指導服務機制。成立由一名區委副書記擔任組長的幫扶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指導幫扶經濟薄弱村制定年度計劃,審覈成員單位及對口幫扶單位提出的幫扶措施,加強督查,負責專項資金審批管理及監督。二是轉化獎懲機制。將村級收入增長目標納入村“兩委”班子績效考覈體系。對成效顯著的村“兩委”班子及其負責人實行獎勵。對區鎮兩級統一部署的公共服務項目、重大活動事項執行不力或拖延不辦的,覈減補貼資金,直至取消被幫扶資格。三是資金保障機制。區鎮兩級分別按照8:2和7:3配比列入預算,全區每年共拿出1500萬元投入經濟薄弱村轉化升級。四是動態管理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年都要對經濟薄弱村進行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覈,對被幫扶資格進行一年一確定,對收入水平達到必要村政開支標準的村,取消幫扶政策。
(天津市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簡報第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