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日論衡之公民問政
□何龍
浙江省諸暨市是一個隸屬紹興的縣級市。這個縣級市的政府辦近日被發現共有“一正十四副”,共計15名科級領導!
對媒體的紛紛議論,諸暨市機構編制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迴應稱,儘管政府官網上列舉的名單看似市府辦領導很多,但真正的專職副主任並不多,“只有幾名是專職的。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爲了方便工作。而這種設置並非諸暨獨有,應該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情況。
“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情況”還真是確有其事。資料顯示,2010年,湖南望城縣(現爲長沙市望城區)政府辦也設置了“一正十四副”;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領導層竟達“一正十九副”;2013年,河南項城市衛生局也被爆配有“一正十四副”……
這些機構不但配置的官員數額有驚人的相似,而且理由也有驚人的雷同——工作需要。
是什麼工作需要如此之多的副職?他們的工作有國務院多嗎?可是從第六屆之後,我國國務院正副總理一般也才五六個(第五屆改組之後才兩個副總理)。爲什麼一個科級處級機構,其正副職人數會是國務院的兩三倍?
“工作需要”顯然不是合理的理由。因爲機構縮編領導無處安排,需要找些地方來安置這些領導,這纔是一正十幾副這種“職位肥胖症”的真正原因。
常識告訴我們,消化不良、運動不夠將導致人的肥胖,人一肥胖又將導致運動不靈活。我們的政府機構臃腫職位肥胖,“不運動”是因,“難運動”是果。“不運動”是指那些幹部平時不到下面走動,等着下級到他們辦公室請示彙報送好處。這樣舒服的幹部當然誰都想當,誰都不願放棄,自然職位就越來越“肥胖”了。而職位越多,工作和責任的分攤就越少,幹部就越容易“面面相覷”,機構的運轉就更加困難了。因此與其說是“工作需要”,不如說是級別保持和利益維護的需要。
很多時候,職位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多一個收費站,汽車就要多一次減速交費。那些在位置上的幹部,爲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往往要設些關卡讓辦事的人來求告來通過。這意味着若只有一個副職,辦事者一般只需要通過正副職兩道關;副職越多,所要通過的關卡也就越多,通關就越困難,工作就越難做。
政府機構改革的一大工作是減少部門和編制,但那些被減下來的官員就面臨“出路”問題。在官本位的社會裏,丟了官職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許多待遇將隨之丟失,還將失去在位時的尊嚴和體面,一些離職官員將從門庭若市變成門可羅雀。而且一些幹部除了當官之外也沒有更多的本事,沒了職位就只能失業了。
於是那些“通情達理”的領導就把一些部門當做沙丁魚罐頭,把被精減下來的幹部壓到罐頭裏去。這種機構“減肥”,實際上是減了臉上的贅肉,卻多出了肚腩。
“一正十四副”是中國官場的“奇觀”,維繫這一“奇觀”的是官職與身份、地位和名利的糾纏。如果不把這種糾纏剝離,這樣的“奇觀”將會有增無減。
(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