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北京5月16日電(熊旭實習生馬倩)“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昨天下午,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研究所聯合舉辦的“讀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誤區”見面會上,北師大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讀懂孩子》系列叢書作者邊玉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隨着社會的發展,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面臨的困惑也越來越多。不少家長髮出感慨: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當父母?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成長規律。邊教授帶領團隊,歷時近五年,系統梳理了0~6歲、6~12歲、12~18歲兒童青少年的成長規律,編寫成《讀懂孩子:心理學家實用教子寶典》系類叢書。在見面會上,邊玉芳教授總結了家長最容易忽視的五大家教誤區,幫助家長們科學育兒、智慧育兒、快樂育兒。
誤區一: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以後再說
分分分,真的是孩子的命根嗎?邊玉芳認爲,如果把智力看做是一種個人潛在能力的話,那麼情商則是開啓這些潛能的鑰匙。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更要關注孩子與人相處、合作共事等情商的培養。
誤區二: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兩三歲後,我發現周圍的家長就把與我孩子同齡的小孩送去各種培訓班,雖然我很掙扎,但是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在什麼時候,培養孩子什麼方面的能力纔是最合適的?我真的不知道。”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和無奈。邊玉芳建議家長們擺脫起跑線的束縛,把握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在合適的時間裏做合適的事情。
例如幼兒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是發展孩子的口語能力,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培養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動性。“過早把孩子送去各種培訓班接受小學式教育的方式是非常要不得的!”邊教授說。
誤區三:家長說教呵護包辦
不少家庭教育還是停留在淺層的教育,邊玉芳在現場舉例說:“例如在孩子出門時候,很多家長喜歡說‘注意安全’,卻不告訴孩子到底怎麼注意安全。僅僅通過說教,孩子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也很難真正吸收。”家長應該擺脫空洞說教的方式,探索開放體驗的教育環境。
誤區四:3、4歲的孩子說謊一定要嚴懲嗎
“3、4歲孩子說謊,這說明孩子具有了自我利益保護意識。孩子爲什麼說謊呢?是因爲不能區分現實和幻想而說出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謊言,還是爲了逃避懲罰而說謊?”邊玉芳提到,家長往往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孩子的行爲,並給孩子“上綱上線”,殊不知應該和孩子平等交流,瞭解孩子行爲背後真實的內心需求。
誤區五:家長充當孩子的人生設計師
從孩子還沒出生,到上學,到選擇專業,到就業工作,家長恨不得都預先替孩子設計好一整套人生髮展軌跡。但對於青春期孩子而言,思考“我是誰”、尋找自己的“位置”才這一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邊玉芳呼籲家長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多引導陪伴,給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
據悉,北師大出版社還將與邊玉芳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在全國舉辦家庭教育系列講座,幫助家長們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並啓發更多的人來關注孩子、理解孩子,扮演好引領孩子成長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