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幾百元的兒童玩具、上千元一件的童裝、近萬元的海洋公園一日遊、過萬元的豪華郵輪之旅……六一節前,很多家長也開始忙着爲家中的孩子選購節日禮品,但一些家長互相攀比的昂貴消費讓“兒童節”幾乎異化成“拼爹”“炫富”的“購物嘉年華”,讓兒童節失掉了原本的文化內涵。
兒童節成了“購物嘉年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爲人父母的你打算送什麼禮物給你家寶貝呢?玩具、零食還是零花錢?如果覺得這些禮物都不夠酷,那就送小傢伙一次郵輪之旅吧。”這是國內一家知名旅遊網站推出的豪華郵輪項目廣告,據介紹,郵輪是一艘排水量超過8萬噸的大型豪華郵輪,有專門的兒童遊樂場和適合家庭乘客的娛樂項目,項目總費用則要過萬元。
“豪華郵輪”上的兒童節可謂奢侈,而原本很純真的兒童節,已然成爲商家們爭搶的市場“蛋糕”。在各大商場,六一商戰的硝煙更是早早燃起,無論走進哪家商場,都隨處可見“迎六一”“慶六一”的條幅和海報以及琳琅滿目的兒童商品,其中不少兒童用品價格高得令人咋舌。
跟風攀比心態推升消費
兒童節設立的初衷,在於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但一邊是商家大做文章,另一邊家長也在盲目跟風,兒童節逐漸偏離了其本來的基本內涵。
父母對孩子的有求必應,也在拉動中國“兒童經濟”高速“奔跑”。深圳一所幼兒園的幼兒教師鍾老師說,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都非常捨得,他們既不想讓自己的小孩比其他孩子差,又希望自己的小孩與別人區別開來,甚至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的家長看到別人帶着孩子買這買那,也只好硬着頭皮跟風。
“家長的補償心理是造成兒童消費市場高消費態勢的主因。家長平常工作忙顧不上孩子,只好通過買好東西‘補償’對孩子的欠缺。”鍾老師認爲,也有不少家長都覺得寧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爲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別人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家長的這種盲目攀比心理也是讓兒童消費“節節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60多歲的李阿姨5月領了退休金就“沒敢動”,因爲到了月底就得給家裏的孩子們“封紅包”。家裏有兩個外孫子,一人給500元。此外,親友家還有幾個孩子,過節也得“表示表示”,少則200元,多則500元,一個月的退休金就不夠用了。李阿姨說:“以前過兒童節沒這‘規矩’,給孩子買點文具,帶孩子去公園轉轉也就行了。這兩年,兒童節‘鬧大’了,直接變成給錢了,還越給越多。現在,過年的壓歲錢是孩子們的年終獎。兒童節又成了給‘年中獎’,有點吃不消。”本報進行了一項小調查,60歲以上的老年人,70%以上是通過給錢的方式給孫輩過兒童節,家裏孩子多的老人確實覺得壓力比較大。
年輕人:沒孩子也得爲兒童節忙活
27歲的小婷還沒有結婚,本來兒童節和她沒什麼關係。不過,從兒童節前20多天她就上網“掃貨”。小婷說:“親戚家有孩子的哥哥姐姐不少,而且,老同學也陸續當媽了。這些天光忙活這些孩子的禮物了。爲了兒童節花了兩三千。”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迫於人情面子,給親友孩子買禮物的“無孩族”不在少數,特別是年輕女性,50%以上都爲別人家的孩子花了錢。
家長:兒童節越過越有“含金量”
在調查中發現,有30%左右的家長表示給孩子準備的禮物大多要上千元。有50%以上的家長是選擇帶孩子狂歡,出去玩兒,吃大餐,看電影……當然也包括給孩子買看上的好東西,一天下來沒有千元也打不住。家長們覺得:“現在兒童節真是‘兒童劫’啊,孩子們要的東西都是高科技、高檔次,有的我們都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