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爲什麼我們在渴求真相的同時,卻屢屢爲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
從秦志暉造謠誹謗被判刑、到向南夫虛假“爆料”遭刑拘,公安機關在打擊網絡謠言方面的積極作爲,再次昭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試水者”必遭法律制裁。然而,在當事人面對法庭審判的同時,整個事件背後那些沉甸甸的問號,不啻於留給我們這些旁觀者的道德拷問。
古人云:“所不慮而知之者,其良知也。”原本資質平平的普通人,是藉助什麼“神力”迅速成爲“網絡紅人”?那些包裝並非無懈可擊、炒作手段更談不上天衣無縫的謠言,又是依靠哪般“魔法”得以大行其道?這一切所折射出的,是部分網民良知的缺位。面對網上洶涌的“跟風潮”,部分網民最終成爲“沉默的大多數”。當盲目的情緒淹沒了理性的發聲,便出現了“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跑遍全球”的鬧劇;當個體的良知被羣體的浮躁吞噬之後,衍生出“讓謠言止於下一個謠言”的傳播悖論,也愈發助長了造謠者“謠翻中國”的張狂與妄爲。當真相水落石出,人們才尷尬地發現:造謠者的行爲固然令人不齒,旁觀者的良知同樣拷問。
正如真相是謠言的天敵一樣,良知歷來都是稱量公正、彰顯是非的砝碼。“秦火火”近乎鬧劇的“躥紅”軌跡、向南夫聳人聽聞的“爆料”尺度,說明網絡謠言雖然易解,而心頭迷霧卻始終難消。個人的沉默不僅造成對網絡亂象的漠視與縱容,更容易讓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不再那麼陽光。爲什麼我們在渴求真相的同時,卻屢屢爲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當謠言得到澄清,網絡回覆平靜,而我們的良知也當及時歸位。如果依然昏睡不醒抑或麻木不仁,那麼在另一個“張火火”“李南夫”炮製的謠言面前,無法保證不會再次陷入執迷不悟的怪圈。
因此,淨化網絡環境、構建法治社會,既需要政府監管的得力、法規制度剛性的發力,更離不開公衆意識與公民素質的給力。我們需要廣大網友始終保持客觀、理性,對謠言不點擊、不參與、不做“二傳手”。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喚醒沉默的大多數,使廣大網友用心去識別網絡中的真真假假,特別是面對網絡謠言,要打破沉默,敢於直言,自覺承擔起“切斷網絡毒瘤”的責任,讓整個網絡空間清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