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世上的美味千百萬,但對我來說,還是好吃不過餃子。
早晨吃餃子的人大概不多,一早上能吃兩頓餃子的人更不多,不久前我就吃過,是母親和岳母親手包的。
那是今年“五一”假期回山東老家的時候。臨走頭天晚上,在岳母家陪她聊天、打撲克到深夜,回到父母那兒已快凌晨了,沒想到兩位老人一直在等我和妻子,老人心疼兒子媳婦連續熬夜,就催我們睡下了。凌晨四點半我起來如廁,發現廚房的燈竟是亮的,只見七十七歲的老母親正在包餃子。我嗔怪道,不是說好太早太麻煩,就不包餃子了嗎?母親笑了笑說,出門餃子回家面,哪有臨走不吃餃子的啊?你們快睡吧,我一會兒就包好了。第二天一早,在父母慈祥的目光下,我和妻子各自吃了一大盤。剛吃完,妻弟打來電話,說岳母包好了餃子在等着,我們趕去又一人吃了一盤。說實在的,當時肚子真沒有多少空間了,但老人起這麼早包的餃子一定要多吃點。
我和妻子的老家都在煙臺棲霞,那裏是煙臺唯一不靠海的內陸縣市區,屬於丘陵地帶。以前農村的日子過得很緊巴,小時候,家裏的主食是地瓜和玉米餅子,大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地瓜餅子不吃就餓着。那時要想吃頓餃子可真難,印象中只有過生日和過年才能解解饞,還是地瓜面、蘿蔔餡的,根本吃不上現在最常見的豬肉白菜餡。在膠東農村,改革開放最大的成果是,讓父老鄉親告別了常年與地瓜玉米爲伴的漫長歲月,走進了以小麥麪粉爲主食的新時代,從此吃上白麪饅頭,餃子也成爲家常便飯。
餃子是膠東人過年最主要的食物。年三十晚上辭舊歲吃餃子,初一早晨迎新年吃餃子,初三早晨送別神靈還要吃餃子。三十晚上吃完餃子後,邊看春晚邊包初一的餃子。母親把面揉好,等調好餡後,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的包,其樂融融。初一早晨煮餃子一般用芝麻稈作柴火,預示新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開始不要蓋鍋蓋,敞着鍋先煮一會,這樣皮容易熟。開一次鍋用鏟子攪動一遍餃子,等到鍋開三四次後,餃子肚就鼓得圓圓的,說明餃子可以出鍋了。這時餃子的香味直往你鼻子裏鑽。但過年的餃子不是出鍋就可以吃的,要祭祀完先人和竈王爺才能端到桌上。蒜泥和醋是基本的調料,再倒上酒,就餃子喝酒,越喝越有。吃完餃子後喝一碗稠稠的餃子湯就更美了,那叫原湯化原食,據說對腸胃很有好處。
孩提時家裏窮吃不上餃子,長大參軍後卻沒少吃。新兵連各項工作都是比賽,包餃子更是。從炊事班領到面、肉、菜等原料後,大家既分工作業又密切配合,哪個班先包完就到伙房搶煮頭鍋餃子,老班長們經常爲此爭得臉紅脖子粗。在老山前線蹲貓耳洞時,子彈箱當面板,罐頭瓶作擀麪杖,戰地餃子別有一番風味。九十年代起街上的餃子店開始多了,想吃什麼餡的都有,前幾年在西安吃過“餃子宴”,到東北吃過“老邊餃子”,現在單位食堂也能經常吃到餃子,可吃來吃去,最香的還是母親包的餃子。
因爲軍旅生涯的特殊,不能常回家看看。入伍近三十年,結婚也二十多年了,吃上母親、岳母包的餃子的次數還真不多。前幾年回老家參加弟弟的婚禮,當時單位有緊急任務,在家只呆了幾個小時,婚宴後母親抓緊包好了餃子,我着急趕飛機就沒讓她煮,老人家至今還常唸叨,爲常年在外的我沒吃上那頓餃子而自責。也許,正是因爲不能經常吃,母親包的餃子才更香、更珍貴啊。
所幸妻子繼承了老一輩膠東婦女賢惠孝順而又勤勞能幹的傳統,在包餃子上有極高的天賦,每次面和餡的量總是恰到好處,包得又麻利又好吃。她最拿手的是豬肉韭菜餡、豬肉茴香餡、牛肉芹菜餡和鮁魚餡餃子。我們家平均一星期至少吃一頓餃子。前幾年兒子讀中學時,爲了讓兒子吃飽吃好,妻子經常天不亮就起來包餃子,我也跟着沾光。
說來不可思議,以前從不幹家務、不做飯的我,現在也學會了包餃子。去年底妻子腰椎間盤突出很嚴重,住了近一個月的院。前段時間一個週末的下午,我手頭沒什麼事,下定決心給她包起了餃子,好在有平日耳濡目染和當配角打下手的基礎,從和麪、調餡,到擀皮、包餃子,燒水煮餃子,再到出鍋上飯桌,用了三個多小時,外形和味道還不錯。母親聽說後,可勁兒給我鼓勵,還要我一定給她兒媳婦包頓茼蒿餡的,反覆說茼蒿餡餃子如何鮮嫩好吃。妻子也擠對我說,老人歲數大了,什麼時候能吃上你親手包的餃子。我把母親和妻子的話都記着呢,心想一定儘快找時間滿足她們的願望。
熟悉的味道,時時提醒家的方向。餃子象徵團圓,吃到嘴裏的是面、肉、菜,感受的是暖暖的親情,濃濃的母愛,悠悠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