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社北京6月13日電題:“內憂外患”圍困伊拉克危機升級引發國際社會拷問
中新社記者吳旭韓儀
伊拉克局勢吃緊,武裝分子佔領伊拉克北部地區大片區域,並有繼續向首都巴格達推進之勢。伊拉克內部各政治派別攻訐不斷,引發國際社會對伊政府執政能力的質疑,而伊國不斷惡化的安全局勢,也讓輿論轉向對另一個問題的思考:美國對伊政策是否真正將伊拉克帶向了和平道路?
繼10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武裝組織佔領了尼尼微省首府、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後,11日該組織再下一城,伊拉克薩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被佔領。武裝分子於12日晚又闖入位於巴格達東北部的迪亞拉省,佔領該省兩座城鎮。早些時候,石油重鎮貝基也被該組織佔領。
自美軍從伊拉克撤離後,伊安全部隊一直深受戰鬥力弱和組織不力的困擾。而此次重要城市在極短時間內的接連失控又給予伊拉克政府沉重打擊。外界再次對伊政府執政能力產生質疑。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伊拉克政府無力阻擋反叛武裝的節節挺進。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爲,此次伊拉克重要城鎮失守,凸顯出伊政府無力控制該國廣大地區的現實。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直接將此次局勢惡化歸因於馬利基政府安全政策和國家治理的雙重失敗。
事實上,此次伊政府在應對國內安全局勢惡化的表現反映出伊國內面臨諸多問題。伊拉克大選結果公佈後,各政治派別攻訐不斷,難以在打擊反政府武裝問題上形成合力。
在摩蘇爾被反政府武裝佔領後,馬利基呼籲伊拉克議會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恐怖組織威脅。但由於未達到法定出席人數,議會取消了原定12日上午召開的討論此事的緊急會議。有分析指,反對馬利基的政治派別是爲避免其獲得更大權力而不同意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爲解決摩蘇爾危機,馬利基已召集部長會議進行討論,但目前仍未公佈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伊政府被“詬病”的另一個方面還在於其並未採取有利於緩解宗教矛盾的政策。遜尼派普遍對什葉派政府及其政策不滿,在北部遜尼派聚居區,遜尼派武裝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反之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拉克軍隊在遜尼派地區與當地居民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難以得到當地民衆支持。
複雜的伊拉克局勢暴露出伊拉克國內問題重重,與此同時也引發國際社會對美涉伊政策的再次思考。“伊拉克正重回恐怖和戰爭”,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說,“現在的伊拉克毫無法治,美國發動戰爭的目標並未在伊拉克體現出來,相反這個國家越來越陷入戰後的負面效應。”美國《紐約時報》稱,在撤出伊拉克時,美國曾表示伊拉克已經走上通往和平與民主的道路。但伊拉克實際上卻走向分崩離析之路。
美國總統奧巴馬12日對伊拉克局勢表態稱,過去幾天的局勢發展顯示出伊拉克“需要更多幫助”,他的團隊一直在研究如何提供“最爲有效的援助”,他認爲需要在軍事上立即採取一些“短期”行動。
在應對敘利亞、烏克蘭局勢已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此時伊拉克愈演愈烈的亂局顯然給奧巴馬政府的外交困境雪上加霜。美《國家週刊》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奧巴馬在與國家安全團隊討論伊拉克問題時面臨極大壓力,不少前軍事高官都抨擊奧巴馬政府對伊拉克事態缺乏預見性,更有批評人士舊事重提,稱美國從伊拉克將部隊撤離原本就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錯誤。
目前西方尚未決定是否對惡化的伊拉克局勢進行軍事幹預,但伊拉克如今卻面臨一個緊要現實:武裝衝突已導致國內大量平民流離失所。國際移民組織11日發表公告稱,摩蘇爾市內及周邊約50萬平民逃離家園,當地居民還面臨醫療資源、飲用水及食品短缺等問題。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已表態,英國政府不會向伊拉克派遣士兵,但考慮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國際社會對解決伊拉克危機的一個邏輯:西方進行武裝干預絕非首選之策,而人道主義救援工作迫在眉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