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93歲的沈家祥院士實現了夙願,將自己和老伴陳燕娜的100萬元積蓄交到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手中。天大將用這筆捐款設立“沈家祥教育基金”,支持天大藥學發展,支持更多年輕人創新。
他的初衷
鼓勵更多師生創新藥學
談起自己捐出100萬元的初衷,93歲高齡的沈家祥院士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創新”:“我這麼做是響應中央的號召,國家鼓勵我們創新、再創新,而我們現在的藥物研究與世界水平還有差距。”他希望這筆資金可以幫助天大藥學院的師生開展創新性研究,包括學生的獎助學金、教師的獎教金以及相關師生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活動的費用。
他的一生
始終都在創新與創業
事實上,沈家祥院士的一生始終都在創業、創新。
沈家祥1921年11月出生於江蘇揚州,後赴英國留學,1949年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後,他放棄了留英工作的機會,輾轉回到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從事藥物工業化研究。抗美援朝期間,他應徵負責氯黴素生產研究,大幅改進流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率先利用本國資源成功合成生產結晶維生素A醋酸酯和維生素D2;指導氫化可的鬆、地塞米松等多種甾體激素類藥物的合成和投產;研究雌性酮全合成成功,爲我國甾體計劃生育藥物的工業全合成生產打下基礎;1972年研究合成三烯高諾酮成功,爲我國在甾體避孕藥方面的第一個新藥品種;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丹蔘化學成分和包公藤甲素合成的研究;70歲時,他開始“創業”,領導創建了北京集才藥物研究所;80歲時,他應邀來到天津大學,參與了天大藥學院的創建,在建院的前六年多時間裏,不顧年高體弱,始終堅持工作在第一線。
家人眼中的他
九旬高齡還在研究新學問
“即便是現在,他仍然每天堅持看新聞。每天都有很多新想法,還把這些想法隨時打電話告訴他的學生和助手。去年,他忽然對納豆感興趣,開始研究納豆裏的維生素K,愣是把自己的廚房變成‘實驗室’,帶着保姆發酵納豆,見到我還讓我想辦法多宣傳維生素K對於改善人體骨質疏鬆的益處。”沈家祥院士的孫子沈赤兵告訴記者。
爲學校年輕人做事是夙願
“爺爺捐錢其實是早就有的想法。”沈赤兵說,十幾年前剛到天大工作時,沈家祥看到有位新生和父母拉着平板車帶着行李到學校報到,便開始唸叨着想要捐助困難學生。這個夙願如今終於實現,老人心裏非常高興,“他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能身體力行爲學校做的事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