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邊是區域內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另一邊是日益明顯的全國範圍結構性人才短缺,面對這樣的壓力,濱海新區在短短几年間,已經建立企業用工需求應急處理機制及新區—功能區聯動機制,3年累計助推新區企業解決用工需求24.4萬人,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着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深入,濱海新區將如何把握好這樣的發展機遇,吸引各層次人才涌入新區?在就業、社保等老百姓最爲關心的領域,濱海新區都有哪些創新舉措?面對未來,濱海新區將如何打造實現個人夢想、充滿活力的人才高地?帶着這些新區居民最爲關注的話題,記者採訪了濱海新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孟繁萍。
助推企業解決用工24.4萬人
記者:隨着大項目好項目不斷投產,濱海新區對基礎人力資源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與此同時,全國性的結構性人才短缺也日益明顯,在這種大環境下,濱海新區是如何保障區域基礎性人才供給的?
孟繁萍:濱海新區從2011年開始啓動推動勞動用工工作,通過開發基地、對接職校、定向招聘、推進“訂單式”培訓等多種方式,爲新區重大項目、重點產業解決基礎性人才供給,已開發、認定濱海新區人力資源供給基地19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7家,訂單培訓機構40家,開展“訂單式”培訓約1.9萬人,3年累計助推新區企業解決用工需求24.4萬人,確保了“穩用工、穩企業”的工作目標。
現在,濱海新區已經建立起企業用工需求應急處理機制及新區—功能區聯動機制。年初,我們根據各功能區預測數據,直接鎖定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及規模化企業用工需求,並與相關功能區建立每週溝通制度。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會統計重點企業的用工需求,建立起動態監控數據庫。根據企業用工需求,我們一方面積極聯繫人力資源供給基地,組織有關功能區和企業一併參加對接,另一方面,向重點合作職業院校發函,通報年度企業用工需求情況,結合供需雙方的專業和層次特點,組織定向對接,簽訂“訂單式”培訓協議,爲企業輸送技能人才。
記者:預計未來幾年,濱海新區對基礎性人才的需求還會保持高增長,新區人社局是否已經提前謀劃,制定出一些基礎性人才政策來滿足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
孟繁萍:我們確實已經提前佈局,制定並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目的就是要滿足未來一段時間裏還將繼續增長的人力資源需求。首先是進一步拓展招工渠道,加強和勞動力供給基地、高職院校、中介和培訓機構之間的合作。爲了有效緩解新區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應急性用工需求,濱海新區研究制定《關於保障急需技能工人供給專項補貼暫行辦法》和《關於開展急需技能工人“訂單式”培訓實施意見》,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較好激勵了外省基地、職校和人力資源中介向新區輸送技能工人的積極性。
另外,我們還有很多針對人才本身的政策,爲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相對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這一系列措施可以提高外來務工的歸屬感,降低人才流失率,這對保證區域人力資源供給也非常重要。
6大工作落實京津冀人才一體化
記者: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爲濱海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人社局將如何把握這個機會,爲新區吸引各層次的人才?
孟繁萍: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濱海新區人才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要“同頻共振”,積極創新政策和體制機制,吸引各層次人才涌入新區,結合新區區域、產業、行業實際情況,形成羣賢畢至、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尊重人才、服務人才的良好氛圍,將濱海新區打造成爲實現個人夢想、充滿活力的人才高地。
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將開展6方面的工作,一是選準京津冀人才協同發展切入點,摸清新區發展所需人才供求基本情況,啓動新區人才需求調研工作,全面瞭解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功能區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找準京津冀人才協同發展的切入點。二是按“區域、層次、類別”完善京津冀人才工作關係,在摸清新區發展所需人才供求基本情況基礎上,分門別類梳理匹配對接。三是要加強科研合作、智力支撐來保障政策創新,進一步加強與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評價、激勵等政策,加大人才政策創新與活力。四是進一步優化人才落戶相關政策,打破戶口等身份限制,加大對京津冀高校畢業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真正落實京津冀人才一體化。五是建立引才專員制度,定期向京津冀發佈需求。六是要推進市場平臺建設,強化人才服務。
改革培訓機制提高公務員素質
記者:作爲國家開發開放的最前沿,所有改革工作的實施都離不開專業的人才,濱海新區在培養高素質公務員隊伍方面都有哪些具體辦法和思路?
孟繁萍:近幾年來,濱海新區始終把公務員培訓擺在突出位置,緊密圍繞開發開放的工作大局,深入推進公務員培訓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使公務員培訓的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水平持續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後舉辦了4類12項112個重點班次,培訓人數2.8萬人次,累計培訓時間24.54萬學時。
目前,濱海新區基本建立起公務員實體培訓與網絡虛擬培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境內學習與境外學習、中長期和短期等多種培訓方式緊密結合、相互補充的培訓體系,有力激發了廣大公務員的學習熱情。比如,我們建立了科學的公務員能力素質標準模型。通過這套模型,科級以下公務員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劃分爲基本能力素質、勝任能力素質和創造性能力素質3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若干要素,共計14項。在此基礎上,將14項抽象的要素細化爲56項具體指標,成爲可測量的行爲標準。以能力素質模型爲標尺,對公務員進行全面評測,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確培訓的方向和重點,爲科學施訓奠定了紮實基礎。
同時,圍繞新區中心任務和崗位能力急需,我們設計了“3+X”培訓內容體系,將“行爲訓練、能力培養、卓越思維”三類基本項目和“X”類急需的專題配合運用,實現普遍要求、特殊要求和階段性要求的有機結合。把“專題講授、現場教學、互動研討”的方法綜合運用到公務員培訓中,形成“三位一體”培訓方法體系。完善形成“三訓一鏈”培訓管理體系,努力實現“訓前需求調研、訓中教學互動、訓後延伸服務”,構建一條使培訓管理質量不斷攀升的“培訓鏈”。
爲困難羣體提供有效就業幫扶
記者:針對本地就業困難羣體,新區都有哪些政策和服務幫助他們實現就業?
孟繁萍:“民生爲本”是濱海新區人力社保部門的工作主線,對於普通居民來說,就業是一個最直接的民生話題,對就業困難羣體尤是如此。近三年來,濱海新區已經累計實現新增就業35.26萬人,累計認定6700餘名就業困難人員,其中零就業家庭2500餘戶,幫扶6700餘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穩定就業,圓滿完成了市、區兩級政府下達的“零就業家庭動態爲零,其他認定困難人員全部安置就業”的既定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通過社區(行政村)勞動保障工作站、街(鎮)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和各管委會人力社保部門的逐級管理,濱海新區對城鄉就業困難羣體實行了盯人幫扶、動態跟蹤、加大託底安置力度等有效措施。充足的就業崗位和完善的就業幫扶,有效促進了本地就業困難羣體的順利就業。
截至目前,濱海新區19個街(鎮)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260個社區、145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實現了勞動就業登記、參保登記等近20項勞動保障業務的就近辦理,市、區、街(鎮)、社區(行政村)四級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勞動保障工作步入穩定化發展軌道。
創新模式提升社會保障能力
記者:您剛纔提到了“民生爲本”,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業和社會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濱海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哪些特點呢?
孟繁萍:可以說,新區政府建立以來,就突出完善政策、社保經辦、社保擴面三個重點,認真貫徹落實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在工作當中不斷自加壓力,從招法上多創新,從思路上多豐富,用務實高效的措施,來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全面落實各項保障待遇,真正維護參保人員的合法權益。
首先,我們進一步落實天津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以擴大保險覆蓋面作爲基本目標,有針對性地逐步出臺參保措施,將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建設企業農民工、商貿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公務員以及參公管理單位人員、失業人員陸續都納入了社會保險保障範疇並落實了相關的政策待遇。針對農民工羣體流動性強、管理難度較大,而社保需求特點鮮明、迫切的特點,我們本着重保障、低繳費、易操作的原則,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重點解決農民工羣體參加社會保險的問題。
目前,濱海新區已經建立起較爲完善的城鄉統籌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對於縮小城鄉差距、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羣衆的社保待遇、促進社會公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使新區的城鄉居民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的社保目標。按照制度規定,新區60歲以上沒有社會養老保險的老年人,可以無條件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老年人生活補助。未滿60週歲的城鄉居民可以自願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到年滿60週歲後就可以按月享受養老待遇。
另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把學生、兒童和其他不屬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的非從業城鄉居民,也就是原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範圍和新農合參合人員也全部納入統籌保障範圍,走出了原來不同身份不同政策的制度碎片化困境,實現所有城鄉居民醫保待遇的一致。
2011年1月1日起,濱海新區建立實施了全民意外傷害附加保險制度,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只要每年參加了城職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都可以自然獲得當年的意外傷害附加保險,對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