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馬上要到中考生填報志願的時候了,由於異地高考門檻高低不同,在北京就讀的部分非京籍初三畢業生將目光投向位於北京周邊的河北高中,以避免因無法參加高考而千里迢迢再回老家唸書。
“沒有戶籍,在北京參加高考太難了”
來自湖南的周炳順夫婦,在北京打工已十年,他們正在爲初三畢業的兒子在哪裏上高中而糾結。“沒有戶籍,在北京參加高考太難了。”周炳順說。
按照北京市今年的異地高考政策,只放開了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等職業學校招生錄取,且需要滿足在京繳納社保滿6年、子女在京連續就讀高中三年等五項條件。今年共有409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提出在京參加高職招生考試申請,經審覈符合條件的考生只有121人。
周炳順說,兒子學習成績很好,他們還是希望孩子有更多的考試機會。對於三年後北京的政策會不會鬆動,自己不抱太大希望,只好選擇去河北就讀。而據河北省2013年異地高考政策規定,只要至畢業時具有兩年以上連續就學記錄,同時提供家長《就業失業登記證》、居住證和高中段學籍證明,即可在河北參加高考。
“大門是開了,能否被河北錄取無十足把握”
周炳順手中的一張“河北香河一中2014年高一域外生招生報名公告”顯示,招生人數300人,錄取條件爲參加北京中考,文化分需432分以上(滿分540分),若分數相同時按報名順序錄取。
周炳順的兒子中考文化分爲467分,大門是開了,如果報名人數多,能否被河北錄取並無十足把握,中考成績出來後,他一直忙着跟學校聯繫。
韓桂蘭在北京工作,兒子去年從地質大學附中初中畢業後,她把兒子轉學到河北香河一中。
“這個政策爲我們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韓桂蘭說:“學校以前不願意收,因爲外地孩子讀完高中不在河北參加高考,不能給學校提高升學率。今年政策允許在河北高考了,學校也願意接收。”
香河一中負責招生的王主任告訴記者:“多年來,不少來自北京的借讀生從初中就開始在香河讀書,一直上到高中畢業,但入不了學籍。去年河北省有異地高考招生政策後,可以在香河一中入學籍並參加高考,這使我們有點應接不暇。去年招300個異地高考生,結果報了1000多人,針對借讀生的中考錄取分數線從324分一路上升到510分(參加河北中考的分數)。”
韓桂蘭告訴記者,雖然孩子在河北上高中不能經常回家,而且學校的教學方式也和北京有很大區別,但畢竟能給孩子一個機會參加高考。另外,自己也不用辭職陪孩子回四川老家讀高中,“能保持一個完整的家”。
除了香河,非京籍考生還將目光投向河北燕郊、涿州等地。記者從燕郊教育部門瞭解到,有些人乾脆讓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在燕郊上,2013年新增小學適齡人口2000多人,初中增加1000多人,班級超額現象嚴重,教室裏課桌椅擺得密密麻麻,部分班級甚至超過80人。
兒子在燕郊中學讀高中的馮久忠告訴記者,孩子班裏一共有十幾名來自北京的學生,一次老師找到他,說幾名北京來的孩子看不起其他同學,特別是一些說話帶口音的同學。
聽到老師反映,馮久忠與兒子進行了認真的談話,問他“知不知道我們爲什麼來燕郊?還不是因爲戶口不是北京的,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嗎?”從此以後,孩子再也不嘲笑其他同學了。
“只是權宜之計,不可任由盲目擴張”
承載着2億多進城務工人員的期盼,異地高考政策今年進入實施第二年。記者採訪瞭解到,雖然覆蓋範圍由去年的12個省區市擴展到今年的28個,參考總人數增加了約11倍,但北京等熱點地區異地高考門檻仍然讓許多學子難以跨越。
業內專家分析認爲,賦予學子高考權利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基於特大城市人口承載能力及發展空間等因素的考慮,異地高考全面放開仍不現實。
據統計,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非京戶籍學生41.9萬人,約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40.9%。市級財政每年投入超過10億元,用於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14年,北京市小學一年級入學人口由三四年前的10萬人左右劇增到18萬人左右,之後幾年仍將呈持續增長趨勢。即便不考慮放開異地高考可能帶來新的學齡人口增加,2020年前北京也將面臨巨大的基礎教育學位缺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非京籍務工人員將子女送往異地高考門檻相對較低的河北就讀,這種向熱點地區的周邊省份適當分流,共擔責任確保考生高考權利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也只是權宜之計,不可任由盲目擴張。(記者張濤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