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邊是豐茂脆弱的草原、湖泊,一邊是治理不輟的風沙、乾旱。素有“壩上明珠”之稱的河北省張北縣,生態環境是個“矛盾綜合體”。
“生態環境脆弱,不該成爲阻礙經濟發展的理由。只要遵循科學發展理念,善於解題,就可以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張北縣縣長孫曉函說。
治沙一甲子,築起京西“防風牆”
“張北縣有重要風口25處,其中黑風口是河北省六大風口之一。”縣林業局局長尹世君幽默地說,“一颳風,就起塵,三米開外不見人”,可說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張北縣生態環境的寫照。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張北縣開始了鬥風沙歷程——先是在壩上人工造林,而後在全縣大規模營造農田林網;1978年起啓動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1986年,張北被列入京津周圍綠化工程行列。2000年,張北成爲河北省退耕還林試點;次年啓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鬥風戰沙一甲子,張北縣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大風日數由過去的90多天減少到30天左右,沙暴日數由26天減少到5天左右,林網工程區內風速降低,地溫提高。”尹世君說,全縣1/3水土流失土地得到了有效控制。
生態美了,經濟發展也不再原地踏步
風沙小了,生態美了,但張北縣的經濟多年在原地踏步。難道生態改善必須付出發展代價?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張北確立了“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
“河北省旅遊業及現代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均提出,未來5年,河北將重點構建‘一極、兩城、兩帶、十二區’的產業空間格局,兩帶、十二區中都包含張承草原生態旅遊。”縣旅遊局局長楊亮介紹,“張北縣已建成具有濃郁文化特色與自然風光的旅遊景區11處,其中張北草原堪稱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對京津地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天保集團董事長李保田說,張北縣提出大力發展面向北京的養老養生、度假旅遊產業,集團投資58億元建造海子窪國際旅遊度假區,“在這個項目中,生態宜居的環境是最大的亮點。”特色旅遊區建成後將每年爲張北帶來3億元的財政稅收,解決當地3000餘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