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上海7月24日電(記者許曉青)“‘賽車’已經推入‘賽道’,決賽就要開始了!”23日晚,“80後”作家兼賽車手韓寒在上海影城對前來參加他的電影處女作《後會無期》首映活動的“粉絲”這樣說。
出生於1982年的韓寒和出生於1983年的郭敬明,在2014年夏季爲中國電影觀衆帶來了另類的電影體驗。早前,他們同是青春文學的代表人物,而今不約而同選擇“跨界”編導電影。外界認爲,這“也是一個時代的選擇”。
24日,據票房統計機構初步估算,一週前開映的郭敬明《小時代3》累計票房已突破4億元人民幣,而另一部好萊塢鉅製《變形金剛4》在中國的票房超過19億元。同時,24日全天,由韓寒編劇、導演的處女作《後會無期》在主要城市的排映份額接近37%。
1999年,未滿20歲的韓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中以《杯中窺人》脫穎而出。那一年,《後會無期》的主演馮紹峯還在上海戲劇學院唸書,另一位女主角王珞丹年齡更小一些,她還沒有考取北京電影學院,但讀過韓寒的作品。
在過去10多年間,中國電影市場從票房不足10億元、上千塊銀幕的格局,“轉型”成爲世界上規模第二的電影消費市場,銀幕已超過2萬塊。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達137億元,超2011年全年票房。
同樣也經歷了10多年,韓寒和郭敬明帶給同齡人以及更年輕的中國孩子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他們的紙面作品陪伴“80後”、“90後”共同成長,而今很多人的校園時代已經或即將終結,不少讀者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也直接成長爲中國電影觀衆中一支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
“原來是中年人拍青春片給年輕人看,而現在是青年人自己拍給自己和比他們更年輕的人羣看,電影創作的主動性正在發生代際交替。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的市場足夠大,韓寒和郭敬明的觀衆已經是一個純熟的羣體。”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對記者說。
顯然,韓寒郭敬明帶來的不僅是電影,還有他們的“世界觀”。儘管《後會無期》中的臺詞說:“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但成長起來的“80後”其實也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從《小時代1》開始,輿論就對華麗的鏡頭有所詬病,觀衆的評價出現了“兩極”;在《小時代3》中,不少影迷覺得消費主義風格的鏡頭呈現依然保持着,但對於故事的視野和深度,顯然“還不滿足”。
很多人將《小時代》與去年上映的好萊塢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相比。影評界認爲,儘管兩者都有極盡奢華的場面,但顯然後者——由約一個世紀前的美國小說所改編的電影,其思想深度遠勝於《小時代》。
也許只是一個巧合,今年7月,《小時代3》和《後會無期》上映的時間點,也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100年前戰爭席捲歐洲後,激發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在20世紀20年代的極大創作欲。
“100年過去,韓寒、郭敬明所處的時代沒有戰爭,但他們是‘80後’,是最深刻地經歷中國現代化及融入全球化進程的一代。他們的作品中可以讓人感受到中國年輕人對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糾結和焦慮。”石川說。
也有一些觀看《後會無期》的“90後”直言,因爲缺乏像導演一般的經歷和體驗,“有點深刻,會讓人看不懂”。
當然,影評界也在凝聚這樣一些共識:一方面,《後會無期》和《小時代》系列所訴說的“對尊嚴、名利、金錢、自我實現”的困惑,直接觸碰到了年輕人內心的柔軟之處;另一方面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本身正在成爲中國電影市場的新增長極,那裏的年輕人需要電影。這都使得韓寒和郭敬明正在締造新的“現象級”電影。
《後會無期》的製片人方勵是個“50後”,他說,起初也沒有對韓寒導演電影抱以太大的期許,但看完成片後“完全被裏面的情感打動了”。他已經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有一些新感想。
在上月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徐崢等專業電影人紛紛呼籲,要給年輕一代的電影創作者多一點包容心。韓寒也直言,自己把電影處女作看成是“賽車”,很注重其“工業質量”。首映前,韓寒對媒體又一次闡述了反對“唯票房論”的立場,“你天天惦記着市場、市場,最後你最有可能得不到市場”。
在電影熱映的同時,與之相關的電影拍攝手記相繼出版發行,《後會無期》拍攝地之一東極島成了旅遊大熱門。人們拭目以待,韓寒、郭敬明能在電影以外帶來更多積極的、新的東西。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