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0後”8人
“50後”26人
上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最高級別。2014年7月11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隨着戚建國、王教成、褚益民、魏亮四人晉升上將,以及蘭州軍區原政委李長才上將退出現役,我國現役上將達到34名。其中,“40後”8人,“50後”26人,此次晉升的均爲“50後”。這意味着“50後”將成爲新時期掌舵中國軍隊的主力軍。
軍中上將“50後”受關注
在政界,“50後”省部級官員已陸續到了退休年齡,但軍界不同,“50後”上將正年富力強,因爲上將的晉升需較長時間。
一般來說,從少尉到大校共有7級(6次晉升),按照4年一次晉升就需要24年(不包括提前晉職晉銜)。從大校晉升少將則不受時間限制,根據職務設置情況而定。從少將再到上將,晉升時間就更不確定了,根據履行相應職務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需要10—15年左右,當然也有更短或更長的。如1988年授予少將軍銜的將軍中,最短的6年後就晉升上將了,最長的18年後才晉升上將。
統計表明,從大校到上將,一般得經歷20年左右。如果一名青年20歲成爲少尉,在不提前晉職晉銜的情況下,需要44年才能晉升爲上將,而此時他已64歲。目前我國“50後”上將都是1950-1954年生,年齡在60-64歲之間,是名副其實的“年輕派”。
今年晉升的4位上將均爲“50後”,並且年齡相差僅1歲,延續了近年來軍隊高級將領年輕化的趨勢。
必須任正大軍區職兩年
上將可以由正大軍區職將領“選升”。所以,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不擔任中央軍委委員的總後勤部、總裝備部、海軍、空軍、二炮、武警部隊的主官,大軍區司令員、政委,軍事科學院院長、政委,國防大學校長、政委,兼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主任的總裝備部副部長,都有機會躋身上將。當然,他們一般得滿足擔任正大軍區職兩年、晉升中將滿4年的條件。
此外,凡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都隨職務升遷晉升上將軍銜。中央軍委委員包括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和四總部的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部長、總裝備部部長及各軍種司令員等。如果有中將出任中央軍委委員,就會晉升上將軍銜。
從不同軍種看,目前我國現役34位上將分別爲:陸軍上將24位,海軍上將3位,空軍上將5位,另有武警上將2位。
重實戰軍政主官易獲晉升
具有實戰經驗,跨大軍區、軍兵種和總部機關交流的軍事和政治主官晉升機會最大。多數解放軍上將具有指揮基本戰役軍團的經歷。今年晉升的4位上將中,兩位是有豐富作戰指揮經驗的軍事主官,兩位是多年從事政治工作的政治主官。
所謂“戰役軍團”一般指集團軍。集團軍指揮員是關鍵性崗位,解放軍從1988年開始晉升的152名上將,除個別非行伍出身和少數科研技術幹部以外,大多數人從士兵起步,具有班、排、連、營、團、師等各級主官經歷。在集團軍和相當於集團軍的特種部隊領率機關擔任過軍政指揮員的有110人,佔72%。其中包括集團軍軍長34人,集團軍政委37人,海軍艦隊或軍級基地、軍區空軍或軍級作戰部隊、第二炮兵戰略基地的軍政一把手39人。
上將是終身榮譽
非犯罪不得剝奪
對軍人來說,軍銜的設置是一種激勵。解放軍的軍銜制度屬永久軍銜性質。依據規定,軍銜是軍官終身的光榮稱號,非因犯罪經法院判決,不得剝奪。一旦軍官犯了錯誤,軍銜降級可以作爲一種懲戒。
一般來說,解放軍軍官的工資分爲幾個部分:基礎工資、兵齡津貼、軍銜津貼、職務津貼、地區津貼,以及其他不同的福利津貼。所以,每位上將的實際工資都不一樣。
退役後,上將不再享受職務津貼和各單位發放的福利津貼,但軍銜保持不變,重大軍事活動和節假日依然可以身穿上將軍服出席。退役上將的待遇標準會發生變化,如警衛級別降低、生活祕書保留、工作祕書取消等,但其他禮遇不變。
小資料
軍銜制度變革
1955年2月8日出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首次確認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將官設置爲: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將爲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但1965年5月22日,又出臺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的決定》。
直到1988年7月1日出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恢復了軍銜制度,並且把上將分爲一級上將和上將兩個級別,但一級上將空缺未授予。1994年5月12日公佈的修改條例,不再設一級上將,軍銜設3等10級,即包括上將、中將、少將的將官;包括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的校官;包括上尉、中尉、少尉的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