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這裏24小時“營業”,這裏一直都在與時間賽跑,這裏每天約有1000人看急診。有很多人從這裏健康地走出,也有很多生命在這裏畫上句號。日前記者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以下簡稱“總醫院”)急診室度過24小時,直擊生與死的較量,感受“生命戰場”的堅持與奉獻。
- “搶車”大戰隨時上演
7:00剛過,張姝便開始24小時的在崗工作。張姝是總醫院急診科的醫師,這一天,她要做的工作就是“補空”,也就是說,不論是急診內科,還是急診外科,只要是和急症病人有關的事情,只要是哪裏缺人手,她就得第一時間出現在哪裏。
張姝最先來到的是急診一樓的分診臺,這裏是每天早晨人最多的地方。此時,已經有100多位患者及家屬在這裏等着掛號、就診。見門口一位患者剛剛用完一輛平板車,張姝趕緊把車推到分診臺,隨手把一輛輪椅車也推了過來。“這可是分診臺的‘寶貝’,隨時都會派上用場,得趕緊讓它們‘歸位’。”張姝說,這些都是隨手的活兒,屬於“下意識”。兩輛車剛停下不到5分鐘,陸續又被借用。
“哪有推車,大夫,快點……”10:30左右,一位中年男子一邊喊着一邊跑進大廳,滿頭大汗的他說話有些結巴。分診臺的幾位護士應聲往門外跑。一輛麪包車停在了門口,車上一位老人處於昏迷狀態,沒有了呼吸和心跳。此時,急需一輛平板車將老人推走搶救。分診臺的柴潤傑往相反的方向跑,與一位皮外傷的患者協商,“搶”了一輛平板車,四五個人將老人搭上車直奔搶救復甦室。柴潤傑說,急診室的平板車和輪椅車加起來一共有70多輛,但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搶車”成了分診臺值班的醫護人員每天必做的事。
-沒空打水備倆水杯
剛剛被私家車送來的老人一進搶救復甦室,七八位醫護人員就趕緊圍了上來,心電圖和氧氣袋馬上各就各位。沒有心跳、沒有呼吸,大家只好立即進行人工心肺復甦。作爲急診科的男護士,周海強第一個上手。只見周海強的雙手在大爺的胸前上下按壓,一次、兩次……另外一位護士不停按壓呼吸裝置,輔助大爺呼吸。
5分鐘後,周海強的額頭就冒出了汗珠,旁邊一位女護士立即將周海強換下,繼續按壓老人的胸部,而另外兩個護士則是站在一旁隨時等待輪換。一大袋氧氣用完了,旁邊一位護士立即更換了新氧氣袋。30分鐘過去了,大爺仍然沒有甦醒的跡象。周海強告訴記者,類似這位老人的這種情況,搶救極限是30分鐘,如果超過了30分鐘還沒有復甦的話,那麼情況就有點不太妙了。可是儘管如此醫護人員還是不甘心,大夥忙着繼續搶救,沒人想要放棄。但最終大家的努力還是沒有換回奇蹟的發生,醫護人員無奈下還是將沉痛的消息告訴給了家屬。
一通搶救下來,周海強的胳膊有些顫抖,因爲在爲病人進行心肺按壓復甦的時候,每分鐘要達到100次,施救人的體力極限在10分鐘左右,隨着施救人體力下降,效果會減弱,因此按壓期間會不停換人。
搶救結束,周海強和另外幾個同事又開始了配藥、觀察醫療設備的工作。周海強告訴記者,他每天耳邊響起最多的就是設備發出的“嘟嘟”聲,只要上崗就要在搶救室和配藥室來回折騰,幾乎沒有坐的機會。記者看到,配藥室的窗臺上擺着五六個水杯,裏面都有多半杯水。周海強說,在搶救復甦室稍微能喘息一會兒喝點水。因爲這一天下來體力消耗大,需要喝水來補充。
儘管水房距離配藥室只有不到20米距離,但對於急診科的這些醫護人員來說,打水顯得“奢侈”,因爲沒有多餘的時間,所以他們每個人幾乎都備了2個水杯。
-配藥800袋全身痠疼
就在搶救復甦室內全力搶救那位老人的時候,張姝被通知來到內科急診“補空”。內科急診的主治醫師去搶救病人了,患者排起了長隊,張姝就得臨時補缺。張姝接待的一位病人需要住院,於是她爲病人辦理住院手續,並讓觀察病房的護士爲病人配藥輸液。
在急診科,時間好像過得很快,沒覺得幹了什麼就已經到了中午。12:00的時候,護士張婷婷接待了一位剛來的病人。雖然張婷婷穿着白大褂,但準媽媽的跡象還是很明顯。如今,張婷婷已經懷孕8個月了,可仍然堅持工作。
接過病人後,張婷婷幫病人安排完牀位,就去爲他配藥。雖然身體有些不便,可幹起工作來,張婷婷依然麻利,不到3分鐘的時間就把藥配好了。張婷婷告訴記者,病房原本只有45張牀位,可如今住下了近70人,他們每天要配800袋液體藥品。也正因如此,急診科也是產生醫療垃圾最多的地方。指着角落處一個直徑有30釐米的小桶,張婷婷說,這是專門扔廢棄針頭的,一天下來就能盛滿6桶。“在崗的時候幾乎沒有休息的機會,因爲隨時有病人呼叫護士換藥,一天下來腿、腳、胳膊、腰都痠疼。”
-小蘋果成熬夜“動力”
到了17:00,張姝已經工作了整整10個小時,此時的張姝已經不知道乘坐電梯上下樓多少次了,不過到了這個時間段,算是急診科的“淡季”,因爲患者和家屬都在準備去買飯,張姝也能騰出點兒時間想想自己晚上吃什麼。腦子裏是在想着“晚上吃什麼”,但二樓觀察病房的大廳依舊圍着不少人,這些患者和家屬是在排隊等候使用微波爐熱飯。因爲安全使用微波爐也是張姝的職責範圍,所以直到微波爐跟前的人漸漸散去,她才能匆匆跑去食堂。
在張姝上電梯的時候,開電梯的阿姨送給張姝一個小蘋果。張姝並沒有趕緊吃掉,而是把這個小蘋果揣在了口袋裏。張姝說,到了凌晨的時候最難熬,那時睏意襲來躲也躲不開,那時候這個小蘋果就能派上用場。“晚上也不能睡覺,因爲隨時有地方需要‘補空’,這個蘋果酸酸甜甜的,咬上一口起碼能清醒半天。”
-病人不睡護工陪聊
急診EICU病房住的都是危重病人,在這裏他們能得到更細緻的護理。病房內有位八旬的老人,身上插着呼吸機和監測設備。董仲起是這位老人的護工,老董要陪伴老人12小時。每2個小時爲他翻一次身,還要不定時給他喂水,換牀單。
22:30,剛給老人喂完水老人就醒了,怎麼也睡不着。雖然老人無法說話,但老董知道,老人睡不着就想和自己聊天。老董說話時,老人會跟着眨眼,有時還會微微點頭,老董知道,老人是聽懂了他說的話。
老董告訴記者,深夜是做護工最難熬的時候,想睡沒地方,打盹不能沉。老人長時間在EICU病房內,根本分不清外面是白天還是晚上,睡眠時間混亂。只要老人睡不着了,老董就會陪着他聊聊天,雖然得不到語言的迴應,但老人能聽懂,這就值了。
-醫生熬夜寫全病歷
夜深了,急診樓道里比白天安靜了許多。張姝來到7樓醫學病房,她要和值班醫生討論一下白天收治病人的病情。此時,值班的歸醫生正在寫病歷,已經寫滿了3張病歷紙。張姝拿過病歷紙查看,並對白天收治病人的情況與歸醫生進行了交流。
歸醫生告訴記者,白天忙着收病人,晚上得把病人的情況逐一記錄,每個病人要填寫三四份病歷。填寫一份病歷就要40多分鐘時間,普通的水筆3天就能用完一支。填寫病歷只是歸醫生“夜生活”的一部分,在治療過程中他和助手也對治療方法、用藥情況進行討論,討論內容也需要記錄,往往還沒有停筆,天已經微微亮了。
第二天4:00,張姝拿出了那個揣在口袋裏的小蘋果,用水洗了洗,然後咬上一口。坐在椅子上,張姝說腿猶如灌了鉛一樣沉重。一個小蘋果,張姝足足吃了有半個多小時。
3個小時後,張姝的手機響了,值班的醫生正在搶救病人需要她來幫忙。原本即將下班的張姝又要去“補空”,來不及告訴家人晚回去的消息,張姝趕緊把手機扔到了桌上。用張姝的話說,這不叫加班,這是急診科醫生和護士的正常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