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我家來了最尊貴的客人,天津的書記竟然到我家做客,還到果園看我種的大棗。”最近幾天,和田地區于田縣託格日尕孜鄉亞克蘭幹村的村民阿布杜卡地爾逢人便說這段佳話。
8月26日,這個日子牢牢印在阿布杜卡地爾的心中。
亞克蘭幹村是天津援建的“五位一體小康村”,今年,天津援疆指揮部在該村建立了2500畝有機紅棗示範種植基地,讓189戶農民率先用上了高科技有機肥。阿布杜卡地爾告訴記者,他們全家有6口人,共種了8畝紅棗,如今這些棗樹都成了“搖錢樹”。
“肥料真的很神奇,我家棗樹長勢特別好,葉綠、花多、果也大,尤其是能賣上好價錢的一級棗產量更多。”阿布杜卡地爾笑得合不攏嘴,他現場算了一筆賬,“通過與沒有施肥的棗樹比較,我家棗樹的開花率和掛果率至少提高20%—30%以上,增產是很有把握的,如果今年大棗賣得好,我一畝地大棗掙的錢,不比別人兩畝地少,真是實現‘一畝果’變出‘二畝果’的效益。”
種植初期,爲了向維族老鄉推廣高科技肥料,援疆幹部張瑋可是磨破了嘴皮子,“當地老鄉對高科技產品接受慢,由於語言不通,推廣肥料很吃力。”作爲唯一兩次援疆的幹部,張瑋發揮長期與維族老鄉接觸的經驗,“老鄉雖然對高科技產品接受能力差,但是對天津援疆的信任是實實在在的,這纔算逐漸推廣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阿布杜卡地爾家的豐收只是一個縮影。今年年初,結合和田地區“東三縣”自身實際,本市加大產業援疆力度,進一步深化提升“三個一”工程,發揮京津兩地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優勢和作用,應用推廣有機硒生物促進劑和高效活性菌有機肥兩大農業科技成果,按照“龍頭企業+示範基地+農戶”的基本模式,在“東三縣”建立了六個紅棗示範種植基地,總面積達7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