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師,爲什麼老北京建築的門檻那麼高啊?”“老師,北京的衚衕到底有多少條呀?”……今天上午,豐臺區雲崗中學290多名初一新生走進首都博物館,開始了他們新學期的第一課。在博物館接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活生生”的知識,同學們各個都變成了“十萬個爲什麼”。
“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北京訂婚下聘,都需要哪幾樣禮物嗎?”講解員的問題一出口,同學們紛紛開始在展廳裏尋找答案。“我找到了!金戒指、金手鐲和金耳環。”一個戴眼鏡的小男生指着展窗內的老北京婚聘“三件套”興奮地說。“答對了!這是老北京‘下大定’必不可少的聘禮,其中金戒指首先代表着姑娘從此‘羅敷有夫’,同時也是‘心靈手巧’的象徵。”在“老北京民俗展廳”裏,一位女同學告訴記者,她最感興趣的展品是老北京精緻、古樸的大門,“這個叫‘如意門’,是平民百姓走的門;這個叫‘廣亮大門’,是達官貴人走的門……”
記者注意到,孩子們人手拿着一份問卷,每份問卷羅列着20個問題。初一2班的班主任楊老師告訴記者,這是學校專門爲本次參觀設計的“知識競賽”考題,每道題都跟博物館裏的知識相關。同學們根據問題的設置尋找答案,可以對博物館有更全面的瞭解。答卷明天提交,將根據班級平均成績進行年級評比。
首博社會教育部主任吳明告訴記者,首博爲雲岡中學初一年級的每個班級配備了1名講解員,參觀計劃用時2小時,包括2個必選展廳的講解和其他展廳的瀏覽。“必選展廳包括‘老北京民俗展廳’和‘北京通史展廳’,這是首博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展廳,可以幫助孩子們瞭解北京的風俗和歷史。其他展廳的瀏覽包括瓷器、玉器等藝術性較強的展廳,可以讓同學們對博物館有更深入地瞭解。”吳明透露,首博作爲中小學的資源單位,幾乎每天都要接待學校的團體參觀,但在《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出臺,要求中小學10%以上的課程在“中小學社會大課堂”中進行後,這還是第一次。“爲保證參觀秩序和參觀質量,我們設定了學校團體參觀人數上限——500人。”據瞭解,在9月12日之前將走入首博的,還有豐臺區的另8所中學。(實習記者孫樂琪文並攝)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