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香港中評社9月19日文章寫道,歷史性的蘇格蘭獨立公投18日在當地32個行政區開始投票,這場英國首相卡梅倫眼中的“離婚之戰”,結果引發全球關注。有指這場投票將掀起骨牌效應,令歐洲各地的分離勢力紛紛仿效,因此,世界上多數國家都不希望蘇格蘭最後獨立,不願意看到在全球局勢不穩的時候出現國家分裂的先例。英國《衛報》在投票開始後不久亦發表社論,充分肯定公投一事,但也同時維持反對立場,重申國家分裂無益英國未來。
《衛報》文章寫道,在數週熙攘乃至爭吵之後,歷時兩年的獨立運動迎來最後高潮。在安靜的投票站,數以百萬計的蘇格蘭選民將對一個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卻對國家影響深遠的問題作出選擇:蘇格蘭到底是否應該獨立?
文章指出,現在不論是親身參與的蘇格蘭人,還是遠觀其變的其他人,都可以稍作停頓,爲這一次公投歡呼鼓掌。對所有英國人來說,這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經歷,也是一場真正的全國對話,話音所及,有規模最小的城鎮,也有最爲偏遠的鄉村。話題討論既在座無虛席的公開會議中展開,也在酒吧中或餐桌上進行。聽起來枯燥抽象的“公民參與”,也在期間變得生動真實。這一切都值得慶祝。
《衛報》強調,不能否認的是,爭論獨立與否的雙方也曾惡言相向,甚至互施威脅,尤其是支持獨立陣營一方。但是,最過分的言論還是出自網民,或本應更具洞見的領導人口中(譯者注:原文指蘇格蘭國民黨的前副領袖吉姆•希拉爾指,蘇格蘭如成功獨立,反對分裂的親英統派企業將面對“算賬日”)。不過,如果因爲小部份人的舉動而批判深入基層、全民參與的運動本身,也有失公允。同時,這樣一場舉足輕重的辯論即便沒有全程理性文雅,也不足爲奇,畢竟箇中涉及的風險實在太大:一張選票直接關乎一個國家(蘇格蘭)乃至多個國家(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諸國)的命運。因此,民情再高漲,用情再深沉,都不爲過。
另外值得肯定的一點是,無論橫看全球還是縱觀歷史,但凡遇到這種紛爭,全民投票都不是慣常採用的解決方式。國家聯盟的解體絕少不以戰爭和暴力收場,而蘇格蘭卻以一人一票,不費一槍一炮解決了這項重大事宜。這絕非理所當然、不足掛齒之事,這是特例而非常態,足讓隔岸觀火的不少民族心生羨慕。
文章稱,這個抉擇的背後意義在於,一個歷史古老的國家,一個長期渴望決定自己未來的民族最終自決前途,這足以讓人歡欣鼓舞。於是,有人也爲此感到不安,擔心一旦開此先例,威爾士與愛爾蘭也會隨之效仿,則英國也將四分五裂。
但是,這一切都不需要發生。愛丁堡期盼掌握更多的權力,懷疑英國國會未必兌現匆忙許下的承諾,因此希望通過自主獨立而不是擴大自治權來獲取更大的集體尊嚴。然而,如果《衛報》在公投中也有一票的話,一定會投下反對票。獨立所能帶來的好處未經明確證實,將會造成的影響仍未充分討論,伴隨而來的風險尚無確切對策。更重要的是,脫離有着300年曆史的聯盟的決定,需要全民達成共識,但蘇格蘭民衆卻依舊平分正反兩大陣營,兩派分野如此明確,對國家獨立並非好事。如此重大的舉動也應當獲得足夠持久和有力的支持,正如1997年成立蘇格蘭議會時那樣。更重要的是,當今世界需要更少而不是更多的邊界,需要團結遠過於分裂,同處一個小島之上的國家聯盟保持團結,也是各國分享成果、共擔風險的最佳方式。
有人認爲,反對獨立是安全卻呆板的選項,但是,這也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景象: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四個王國將建立新的緊密關係,國家聯盟或有機會重生,權力可以重新分配,西敏寺的集權和麻木或被打破,破碎的系統得到修復。這是21世紀一項姍姍來遲而又令人振奮的工程,可能成爲蘇格蘭民族爲英國人民帶來的又一份禮物,後者也將爲此由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