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育實踐活動中,西青區民政局堅持以羣衆滿意爲宗旨,積極採取措施,提高服務質量,推動整改任務落到實處,讓廣大羣衆得到實惠、看到實效。
完善服務舉措。一是推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依託65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立542個網格,實施“13345”網格管理模式,創建26個清潔社區示範點和5個美麗社區,指導社區居委會建立“和諧社區議事會”,爲羣衆提供醫療、養老、就業等多項服務。二是推進虛擬養老院建設。下發《關於規範居家養老老年定位服務相關事宜的通知》,完善定位開通服務申請手續,開展老年健康御險民心工程,舉辦“夕陽圓夢”系列主題活動。截至目前,全區享受政府補貼老年人5972人,虛擬養老院接受服務工單15208件,完成服務15413件,兌付金額502萬元。三是推進社會組織孵化園建設。成立西青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孵化園,確立失獨母親俱樂部、“桑榆未晚”老年生活館、“樂學社區服務俱樂部”等15個社會組織入園孵化項目。四是推進社區雙擁工作。建立11個社區雙擁工作站並制定管理辦法,推出中北鎮“兵媽媽”慰問團等一批典型,其中,3名同志獲評全市“雙擁之星”。五是推進社會救助工作。出臺《西青區城鄉困難羣衆臨時救助管理辦法》、《天津市西青區農村低保邊緣羣體救助實施細則(試行)》,建立統一的“社會救助服務窗口”,制定西青區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規範社會救助申請分辦、轉辦流程、辦理時限。截至目前,爲羣衆發放低保資金2581.9萬元、五保供養金104.4萬元。
提升服務質量。一是優化婚姻登記流程。推出“23754”工作模式,實行預約登記,優化工作流程,採取對個性需求“滿足心願”等方式,將幸福送到每一個服務對象。目前,辦理婚姻登記3200對,接待辦證羣衆1.3萬人。二是完善優撫安置送政策。深入231名新入伍士兵家中辦理優待證、光榮軍屬牌,講解相關政策。三是改進流浪救助辦法。實行流乞人員“點對點”救助模式,一般人員送到車站、重點人員送到市救助站、患病人員送到家。目前,已救助200餘人,送遣外地流乞人員6名。四是倡導喪葬新風。開展民俗節日專項治理和宣傳教育活動,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推出喪事“三個第一”工作機制,狠剎喪事大操大辦之風。五是規範基層政權建設。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見》等三項規定,利用三種形式完善村務公開,即:採取發放明白紙、村務公開專報等文件公開;藉助“三資”管理網絡平臺,推行網絡觸摸屏及手機、微信、QQ等電子信息公開;通過會議、座談、與村民交流等面對面公開。組織開展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調研,深入分析各村(居)情況,依照工作難度制定工作方案。
健全服務機制。一是建立任務分解機制。加大問責力度,將民心工程、六項惠民行動、專項整治任務等逐項分解,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科室、責任人,明確完成時效。開展人民滿意公務員示範崗創建活動,明確創建標準,抓好典型示範,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二是建立及時辦理機制。局各科站所均制定工作流程圖、服務指南手冊、一次性告知單等,方便羣衆辦事。社會科簡化工作程序,爲低保家庭子女減免學費出具證明事項提供便捷服務;優撫科針對入伍大學生多爲外地戶籍的情況,簡化優待金領取程序,已爲124名羣衆發放優待金200萬元;老齡辦組織幹部入戶辦理老年優待證8000餘人次。三是建立幫難解困機制。出資5.8萬元幫扶困難羣衆15戶,出資6.48萬元對全區9名孤兒及其撫養人發放生活補助,出資108.84萬元爲1194名低保和特困家庭學齡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髮放補貼,組織機關黨員幹部爲身患白血病的一名天津城建大學學生開展捐款活動,共募集救助款10000元。四是建立服務保障機制。建立宣傳走訪、接訪調解、辦理反饋、績效考覈、履職講評等五項制度,制定“八要八不準”機關作風建設守則,完善黨風廉政建設、黨員到居住地報到等制度。
(天津市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簡報第3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