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兩週前,芝加哥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4.0機牀,通過遠程控制,一點即知每個零部件當前的狀況以及衰退點等未來趨勢。有這樣的裝備,就不再需要擁有幾十年豐富經驗的工程師等專家了。”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智能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與首席顧問李傑,在日前舉行的市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先進製造業全球動向以及上海的發展路徑”專場中,如是描繪“工業4.0”這個全球創新熱詞的前景。這究竟會給中國、給上海帶來多大的機會?
“工業4.0”是德國產業和學術界率先提出並被德國政府《高技術戰略2020》定爲十大未來項目之一的概念,即以智能製造爲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所謂“工業4.0時代”,即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的時代。“打個比方說,工業4.0,不是指生產質量最好的機牀賣給客戶,而是要確保賣給客戶的機牀不死機——因爲我們有足夠的信息化手段來發現風險、預判問題並解決問題。”
李傑指出,其實,“虛擬網絡——實體系統”(CPS)融合的思想,美國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他分析說,相較之下,德國雖然先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但方纔着手轉型,而美國一直致力於以CPS爲概念的先進製造,致力於工業大數據的產業浪潮。李傑認爲,和這兩個製造業強國相比,中國目前尚難趕上美國,但中國的工業4.0機會應該比德國大。中國包括馬達、傳感器、軸承、精密機械等在內的基礎工業尚顯薄弱,但中國的優勢在於機械最多,由此產生的工業數據量也最大。
復旦大學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傑教授指出,我國現在的互聯網主要是與消費者在打交道,尚未全面進入生產製造層面。工業4.0將會是互聯網的歷史性機遇,想要抓住這個機遇,上海首先要提高科學技術創新能力,不僅僅是出成果、論文和專利,而且要出高水平的科學技術產業化成果。其次,上海在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等領域需要領軍企業。同時,他建議上海起草一個“工業互聯智能生產系統的”發展綱要,及早規劃目標、戰略、技術重點等一系列方向,並且在“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由重入輕”,即由重資產產業發展爲主,轉爲由輕資產產業發展爲主。(董純蕾)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