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楊大哥,又辛苦您了。”家住佳榮里社區的馬振江趕忙把鄰居楊光義迎進屋。10年前,馬振江因腦出血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後遺症,幾年來,楊光義每月都來到他的家中,免費爲身體行動不便的馬振江理髮。今年68歲的楊光義已經在這個小區義務服務了十幾年。
自馬振江患病以來出門都成了難題,更不要說到理髮店去剪髮了。身爲鄰居的楊大爺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主動承擔了爲馬振江剪髮的“任務”,每月準時登門,這一剪就是四五年。“都是一個小區的鄰居,自己又有點兒手藝,幫個忙不是應該的麼!”楊大爺每次爲馬振江理髮後,還會幫助做好衛生,收拾好碎髮後才離去。不僅如此,楊大爺還是小區裏一位植物人的“御用理髮師”,從孩子12歲患病起,楊大爺就和這家結了對子,義務爲孩子理髮,至今已經堅持了近十年。

北辰區佳榮里社區有一支5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楊光義大爺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們用愛心服務着社區裏需要幫助的人。爲了鼓勵和弘揚向楊光義大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2014年以來,居委會專門製作了“愛心積分卡”,居民每次做了好人好事或是公益活動後,都可以到居委會登記累計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目後,志願者們就可以到社區愛心超市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從馬振江家離開後,楊光義大爺來到社區居委會,向工作人員彙報了自己近期的志願服務內容,並由工作人員記錄在愛心積分卡上。這次義務理髮,楊光義大爺又獲得了10個積分。記者看到,每一項不同的服務都對應着不同的分數,而這些積分就是志願者們愛心的體現。“我們的積分共有5分、10分、15分三個檔,其中5分的檔主要就是社區居委會組織的志願者開展的一些義務勞動,10分檔是不定期的爲一些有需要的老年人、困難戶提供的臨時性服務,15分這一檔是長期、點對點爲社區一些孤寡殘障人士提供特殊幫助。”佳榮里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愛蓮告訴記者,“愛心積分卡”制度主要是爲了鼓勵志願者爲社區和諧做更多的服務,讓他們的勞動體現出價值。


在博愛超市,2個積分就可以兌換價值一塊錢的商品。這不,楊光義積攢了多次積分,爲老伴兒換回了一套家居服。“其實每個人奉獻愛心都是發自內心的關愛,鄰里之間互相幫個忙都是應該的,我們也要感謝社區爲大家提供的這些福利。”楊光義說,“今後,我還會繼續爲社區裏的百姓服好務,讓社區充滿愛。”
記者瞭解到,每月的15日是社區義務勞動日,凡是來參加活動的社區居民都會得到相應的積分,清整社區內的雜物、清潔樓道等可以積10分。在這個社區裏還有三支義務巡邏隊,巡邏隊員都是社區的熱心居民,每到臨近陰曆七月七燒紙的日子,巡邏隊員都會跟隨居委會工作人員對燒紙的居民進行文明勸導,並根據出勤情況獲得5至15分的積分。此外,社區還開展了“精神問候”活動,志願者與樓內空巢老人結對子,爲空巢老人、患病居民的和殘疾人提供日常照料幫助,也可以獲得相應積分。“遠親不如近鄰,志願者和我們互相留了聯繫方式,有事情打個電話1分鐘就到了。”佳榮里社區居民胡茂才說,“我就一個閨女,但是由於工作忙不能經常過來照顧我,平日裏就指望志願者們了!他們爲我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困難,在這住着比在閨女那還舒服。”
其實,社區裏的所有志願者每次參加公益活動都不是爲了能換取多少積分,而是更注重於幫助他人、維護社區環境、美化家園。活動開展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志願者都用自己辛勤勞動和付出所獲得的積分換取了物品,並轉送給社區裏更多需要幫助的困難戶、殘疾人。一張小小的積分卡,記錄的是社區居民間的真摯情誼,凝聚的是一顆顆熱愛公益的心。
根據近幾年的統計,大部分社區的老年人比例逐漸攀升,特別是留守老人、獨居老人正在被大家重點關注。談到北辰區佳園裏社區志願者愛心積分卡制度,《政民零距離》網民智囊團成員、市政協委員張士敏表示,對於老年人來講,晚年生活因爲有了志願者的關愛和照顧,他們能夠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生活上更加便捷。同時,積分兌換商品的措施也調動了社區居民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奉獻熱情,對熱心腸的志願者來講也是一種激勵。我們的社會從不缺少正能量,通過“積分卡”這樣一種途徑,進一步激發了社區居民的正能量,讓他們的愛心奉獻更加有意義,這種方式非常值得在其他社區進行推廣。(記者趙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