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鄭州10月20日電(記者付昊蘇)10多個全國先進、100多個省級先進、1000多個市縣級先進人物,其中5人被黨中央號召學習——典型輩出、羣星燦爛的“新鄉現象”,爲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樹起一座座時代豐碑,更是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的一個又一個生動典範。
新鄉典型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於他們深入羣衆,依靠羣衆,從羣衆身上吸取力量。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始終堅信“羣衆最有智慧,羣衆最有力量”,憑着這種信念,他幾十年如一日地與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羣衆向石縫要土,在河灘造田。爲解決交通難題,退伍還鄉的張榮鎖帶領羣衆迎難而上,開山劈石,終成太行“天路”。
羣衆的利益高於天,以羣衆所思所盼爲奮鬥目標,才能始終得到羣衆的支持。全國道德模範裴春亮、範海濤先後捐出過億元資金,爲鄉親謀生路、求發展。史來賀向科技要產量,在棉花試驗田一住就是8年,總結出一套植棉經驗,創出當時皮棉畝產歷史新紀錄。樓村支書許福卿以科技興農,銳意創新,先後創辦30家企業,年產值達8億元。“只想自己富,不要當幹部”。典型們的樸實話語,體現出一心爲民的公僕情懷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公生明,廉生威。克己奉公,堅守廉潔,才能一身正氣。村民沒有全部搬進新居,史來賀就拒絕搬出老瓦房,他爲集體留下數億元資產,自己家中竟沒有個像樣的衣櫃。面對企業豐厚盈利,許福卿悄然身退,一分不拿。物流中心、農貿市場落成,範海濤直接交給村集體,自己不貪不佔。他們堅信“羣衆心裏有桿秤,羣衆在我們心裏有多重,我們在羣衆心裏的分量就有多重”。
儘管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收尾,但作風建設並未收場,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沒有終點。“新鄉現象”告訴我們: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贏得羣衆的信任。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社會發展才能形成不竭的動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