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由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九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在中央電視臺和天津衛視播出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掀起了看《五大道》、遊覽津城、瞭解天津和近代中國百年曆史的熱潮。日前,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行紀錄片《五大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和本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五大道,高度肯定紀錄片《五大道》的巨大成功,共同探討研究該片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重要意義。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指出,紀錄片《五大道》看過以後是一種享受。他說:“這部紀錄片和風細雨、娓娓道來,看《五大道》對天津就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我們可以通過這部紀錄片來研究一個‘天津電視現象’。這些年電視界戲說風、娛樂風盛行,天津電視臺多年來在創作上始終沒有造這種風氣,更沒有跟風。15年來,天津電視臺拍攝了一系列體現正確價值觀的紀錄片,天津電視界有一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做節目的電視人。《五大道》創作前後耗時3年,但是爲此進行的思考和準備卻不止3年。‘天津電視現象’值得我們研究。”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覺得,紀錄片《五大道》透着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他說:“紀錄片《五大道》是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成功之作。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用文化的力量讓世界瞭解中國,這是《五大道》給我們的啓示。‘去宣傳化’的創作理念值得讚揚,離宣傳遠一點,離文化近一些。整部作品滲透着文化自信的感染力,通篇透着平實的風格,這個很重要。有多少人在看紀錄片,有多少人在拍紀錄片,這些都是有文化的表現。”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則認爲,紀錄片《五大道》是中國紀錄片導演轉型的一次成功嘗試。他說:“《五大道》表現了中國人充分的文化自信,不是簡單地拍攝歷史,更不是消費歷史,打通古今,《五大道》復活了一段天津的歷史和中國的歷史。《五大道》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紀錄片導演不再用控訴體來宣教,而是讓全世界都聽懂中國的聲音。從宣教到傳播,是革命性的。整部片子像一幅《清明上河圖》,跨時空、跨文化,是好的紀錄片的標準。”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認爲,紀錄片《五大道》是人文歷史紀錄片的里程牌。她說:“紀錄片《五大道》兼具了學術性、專業性、審美性和國際性。好的紀錄片‘功夫在詩外’,《五大道》前期大量的準備爲最後的呈現提供了紮實的基礎,資料的梳理和選擇非常審慎。當事人的選擇也是恰到好處,國外頂尖的專家進入鏡頭,爲整部片子增加了分量和厚重感。”

作爲整日與建築打交道的人,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路紅對於紀錄片《五大道》有種特殊的情緣。她說:“我們平時的工作是保護建築遺產本身,看了紀錄片《五大道》,是把建築遺產的魂保護起來。《五大道》全方位展示了一百多年來中國近代風雲。天津有九國租借地,因此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那些有形的、無形的、人文的遺產都要保護好。《五大道》更多地表現的是中國人民對外國屈辱的反抗以及對於外國文化的兼容幷包,這部紀錄片提振了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心。”

市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說,《五大道》給觀衆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讓大家重新審視近代天津和百年中國看天津的命題。他說:“天津這種被迫開放的窗口效應能使世界上先進的思想文化通過天津傳播到全國,近代天津涌現出開風氣之先的思想家、文學家不是偶然。《五大道》爲觀衆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告別了非此即彼的狹隘思維模式,爲大家呈現了一個別有新意的藝術作品。”
剛剛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熱播的紀錄片《五大道》,在同時段的紀錄片當中收視率高出30%。在天津衛視播出以後,全國34個城市的收視率最高達到3.45,成爲全國人民非常喜歡看的紀錄片。據瞭解,國慶假期過後,受紀錄片的影響,五大道地區的旅遊熱度不降反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天津掀起了打開城市記憶的熱潮。與此同時,網絡上微博、微信更是掀起了全民傳播《五大道》的熱潮。
這部由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在敘述上,多擺事實,少講道理,在敢於突破傳統宣教思維的同時,用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向世界講述了中國城市的故事。主創人員懷着對歷史的敬畏之情進行創作,他們甚至首次採用了情景再現的方式,還原一段珍貴的歷史。《五大道》是厚重的,尊重歷史和文化的。這部紀錄片的熱播,讓世界重新認識天津,通過天津更深入的認識了中國。(記者吳宏 馬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