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津南區北閘口鎮,有三位百歲老人,他們性格不一,愛好不同,卻有着共同的幸福生活:兒孫滿堂,晚輩孝順,體無大病,樂觀開朗。據瞭解,北閘口鎮還有47名90歲以上的幸福老人,日漸優厚的敬老政策更爲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錦上添花,讓他們毫無負擔的安度晚年,享受和諧社會的和諧生活。
呂坨子村沈鏡清:腿腳硬朗無大病
兩個月前,北閘口鎮呂坨子村沈鏡清老人剛剛度過自己的百歲生日,在這一天200多位兒孫、親友前來給他祝壽,讓老人樂得合不攏嘴。沈鏡清老人的眼神很好,思維仍然很敏捷,能認出每一位爲自己祝壽客人。他的外孫子聽說他的一塊懷錶壞了,專門給他買了一塊手錶,戴在他手上,他看看了,說“歐米茄啊”,逗得大家鬨堂大笑。
老人年輕時是村裏的木匠,每天早出晚歸幹木工活,村裏的水車、村民家的桌椅板凳、馬車,都是老人做的。70歲時,老人“退了休”不在幹木匠活,94歲後纔不幹農活。雖是100歲的高齡,但沈鏡清的腿腳卻很硬朗,自己不需要攙扶、不需要拐杖,到衛生間洗漱,而且可以自己刮鬍子。這麼多年,老人沒得過什麼病,94歲時患了白內障,老人自己騎着自行車到醫院,在女兒們的陪伴下看病。後來,幾位女兒給老人買了特效眼藥水,每天爲老人滴眼、擦拭,一年後,白內障好了,而且視力恢復得很好,地上掉點線頭、菸頭他都看得到。
沈鏡清的女兒說,老父親的長壽源於他的心境平和。無論是過去的苦日子,還是遇到什麼煩心事,老人都是泰然處之,從不發火。看到重外孫吃薯片撒了一地,老人不聲不響走過去,把薯片撿起來,放在小盒裏。“身教重於言教”,老人沒什麼文化,但這種教育很起作用,孩子們再也沒有亂扔東西。
同名婆媳“淑珍”:52年每天爲婆婆梳頭髮
人們常說婆媳難相處,然而在津南區北閘口鎮宣惠園小區100歲的婆婆楊淑珍和73歲的兒媳潘淑珍的感情卻格外親密。“雖然有四個兒女,但每天這個兒媳不躺在我身邊睡,我就睡不踏實。”老人楊淑珍說。
百歲老人楊淑珍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73歲的潘淑珍是她的二兒媳婦,自從21歲嫁到楊家,兩個“淑珍”一處就是52年。楊淑珍老人年輕時是個要強人,脾氣也大,但惟獨和兒媳潘淑珍投緣。分家之後,公公婆婆就一直和潘淑珍一家一起過。每天早上,伴着滿屋的陽光,花白頭髮潘淑珍都會給坐在牀上的滿頭白髮的楊淑珍梳頭洗漱,這一梳就是52年。73歲的潘淑珍每天清晨六點鐘就開始爲婆婆準備早飯,包包子、做麪條、買蛋糕、賣油條,每天雷打不動的“水衝雞蛋”,只要婆婆想吃的,她都自己親手做。婆婆年歲大了,聽力有些差了,表達也不是很清楚,但就是這樣,兩位老人仍就有說不完的話。50多年的共同生活,已經讓潘淑珍通過一個眼神、一個音調就能明白婆婆想要什麼。有時,潘淑珍要去下樓買菜,婆婆都捨不得讓她去。婆婆每天生活規律,晚八點就要睡下,潘淑珍會在這之前爲婆婆擦洗,照顧她大小便,並服侍喂藥。多少年來,潘淑珍沒有看過晚上播的電視劇,因爲她要躺在婆婆身邊睡覺:“好多年了,婆婆說我躺在她身邊,她睡得安穩。”
正營村劉孝全:記憶超強的百歲老人
“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家住北閘口鎮正營村的劉孝全老人給自己的重孫子揹着《三字經》。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一個老人還有這樣好的記憶力。
老人每天都要會在飯後,到村裏溜達一圈,幾十年來風雨無阻,吃完飯就要出去遛彎。雖然超百歲,但老人血壓正常,每次測量都是80mmhg-120mmhg,血粘稠度、血脂都不高。老人50歲前愛吸菸,後來聽大夫的話,原本煙癮很大的老爺子硬是戒掉了煙。他說:“抽菸是一點好處也沒有,早點戒了好。”劉孝全老人每天晚上11點才睡覺——他愛聽收音機、愛自己咕咕叨叨地背三字經、百家姓,愛說說繞口令。雖然老人口齒不是很清晰,但說得很熟,一點也不結巴。打開劉孝全的一個大箱子,裏面簡直是各個時期、款式的收音機收藏品,這些都是他聽壞的,每天抱着個收音機聽評書、聽相聲是老人的一大愛好。《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都是老人最愛聽的評書,其中有許多橋段,老人可以八九不離十地複述着講給大家聽。也許正是這樣不斷地訓練,老人才能保持良好的記憶力和敏捷的思維。(記者趙首蕊 通訊員潘巍 劉瑞祥 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