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復旦大學發佈了一份《中國網絡社會心態報告》,報告按照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來劃分調查對象,系統地呈現了當前中國網絡的社會心態。
報告中其中特別引人關注的一個結論是,60後人羣在網絡與其他用戶互動最爲頻繁,他們最喜歡@意見領袖,有最強的網絡“攻擊性”,10.1%的60後曾經在微博中與他人進行“罵戰”,是不同年代人中最高的。
我們在網上跟人吵起來的時候,常常會指責對方可能未成年,所以不理性,但誰能想到他們竟然是60後的大叔!
數據顯示,60後認爲自己生活舒適安逸的人有52.7%,是各年齡層中最低的,這也許能解釋他們爲什麼愛吵架。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90後。
報告中說,90後很少參與網絡抗議行動,超過90%的90後用戶上網是爲了“記錄生活”、“分享心情”、“消遣娛樂”,在他們當中,只有有3.4%的人認爲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中國網絡社會心態報告》的調查還對70後和80後的網民進行了比較,發現80後比較實際,他們最善於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他們的網絡行動主要集中在個人經濟利益上。他們對“公司企業”的抗議頻率較大,將近2.8%的80後對“公司企業”進行過網絡抗議,這是70後的三倍。
70後用戶不經常在微博上消磨“閒暇”時光,但他們喜歡發佈線下活動信息,他們是是負面社會情緒的主要持有者,有51.2%的70後表現出或強或弱的“不公平感”。
其實,總體來講,中國網民對於對未來還是持正面態度的,數據顯示,對於未來有正面預測的90後佔68.6%,80後佔57.2%,70後佔49.8%,60後站54.9%,50後佔50%。呈現出一個越年輕的人越樂觀的趨勢,
復旦大學《中國網絡社會心態報告》對於以前很少被關注的50後人羣也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生活穩定安逸,但只有10.7%表現出生活的優越感,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持“非常悲觀”態度的人數佔10.5%,這一比例在所有人羣中最高。
有評論認爲,每個人看到這個調查報告的時候,很可能都會把自己“帶入”進去,進而尋找自己的階層感,確認自己在這個複雜轉型社會中的位置。雖然網絡心態不能等同於國民心態,但可以說網絡上的社會心態,折射出了當今中國社會整體國民心態的大部分。
但也有人對這個調查表示質疑,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就覺得它一點也不科學:
周孝正:把人分成70後、80後本來就不對,他是一年長一歲,是連續的,非得那一個整數來劃分,我覺得沒什麼道理。你說80、81和79的有什麼區別啊?肯定不科學。而且80後農村的和城市的還不一樣,一般我們說80後都是城市80後,跟2.3億農民工有關係嗎?農村的80後跟城市的80後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