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葛沽花會600年來源遠流長,長盛不衰。葛沽花會體系規模宏大、門類繁多、以寶輦會爲核心的花會體系更是媽祖文化在津南特有的表現形式,而這樣的載體和體現形式是在全國獨一無二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葛沽花會以獨特的形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間傳承、演繹、豐富、發展,已成爲津南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
展演正式拉開序幕時,身着各式服裝的演員們首先映入觀衆的眼簾,伴着法鼓聲,或擡着寶輦、或踩着高蹺,開始盡情表演。民俗花會展演以寶輦表演爲主,共有寶輦8座,引駕的表亭、燈亭3座,另有2道高蹺隊伍進行配合表演。每道寶輦重千餘斤,由八人擡起,前有金鑾儀仗、一杆傘罩旋轉開道引領。“跑輦”講究在快慢中看平穩,在緩急中看輦的顫動起伏,平平穩穩,跌宕起伏如一,如同一艘行駛在海上的大船,蔚爲壯觀。
據介紹,葛沽寶輦花會興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到了民國時期基本上形成了八輦、兩亭的格局,如今已發展成由8道寶輦和3座燈亭組成的輦會。葛沽花會分爲兩大類:一是“座樂”,一是“耍樂”。“座樂”是指“輦”、“棚”、“鼓”。“耍樂”是指高蹺、侉戲、梆子腔、竹馬、漁樵耕讀、槓箱等二十餘道花會表演,與寶輦相輔相成同時演出,形成了獨特的葛沽寶輦文化。每逢正月十六,衆人高擡寶輦上街巡遊,向媽祖行祭祀祈福之禮,花會鼓樂喧天,萬人趨觀,是當地獨特和重要的民俗慶祝活動。葛沽寶輦會目前已申報成爲全國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後我區和葛沽鎮還將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力度,依託媽祖文化和漕運歷史風貌,恢復“九橋十八廟”,重建現有天后宮、藥王廟和鄭家大院等舊址,修建乾隆行宮、明清一條街及部分歷史商號,新建民俗博物館、文化主題公園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力爭將葛沽建成“以北方媽祖文化爲特色的海河中下游歷史文化名鎮”。同時,還將積極做大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花會”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遊業,打造北方媽祖文化旅遊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