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通水,多年的規劃、籌備、工程建設告一段落,如何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成爲擺在沿途各地面前的全新課題。
歷史上,一項工程容易出現“重建設、輕管理”的情況——工程建設過程中大家羣策羣力、精雕細刻,一旦竣工驗收,往往撒手不管,導致新大樓沒過兩年就牆皮脫落、管網漏水;剛竣工的公路施工垃圾還沒來得及清除,就被各類超載車輛壓得坑坑窪窪卻沒人過問……
只有科學嚴格的管理,工程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要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關係水源地保護、“千里人工河”運行,牽涉多個部門和沿線多地,尚有大量後續工作需要跟進,有大量維護、監管措施需要更加深入、細緻地推進。毫不誇張地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面臨科學運行、水質監管等方面的要求,絲毫不會比工程建設時少。想實現“一江清水永續北送”,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無縫對接的運營監管機制,水源區怎樣保護,輸水途中怎樣運行,甚至管理機制如何堅持,不僅要制定到規劃和規定上,更要落實到具體細緻的實際工作中。
相比攻堅克難的施工建設,科學運營和長期的管理維護更是考驗北調的南水能否永遠清澈的關鍵。希望一些工程中“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不會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出現,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真正成爲改善民生、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