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標人羣
大爺大媽
-忽悠手段
熱情招待 高息誘惑 線下刷卡 理財變借貸
-真實面目
名爲“網絡理財”實爲民間借貸拆借資金高息放貸
天津北方網訊:網絡理財產品,門檻5萬元起,6個月的年化收益率9%、12個月的年化收益率13%……
在某超市門口,“客戶經理”戴着工作證,邊發着傳單邊賣力地吆喝。不時有大爺大媽從超市走出來,“客戶經理”便向他們推薦。記者近期走訪發現,一些民間借貸公司先註冊一個“P2P理財網站”,披上“互聯網理財”外衣,然後“迴流”到“線下”廣佈網點,吸收公衆資金,發放高息貸款,賺取可觀利差。專家提醒,所謂“理財公司”雖然在努力規避違法,但投資者的資金風險並沒有減小,尤其是大爺大媽,千萬別被“高息”誘惑上當受騙。
爲了一探究竟,記者去聽了某理財公司的“講座”。該公司租用了某酒店的大型會議室,門口還設有茶點,可謂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在會議室內,“專家”配合着音樂不斷灌輸所謂“理財觀念”;而在臺下的大多數是老年人,每10人爲一組,每組配備“理財經理”一名,會後做“有針對性”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意義的P2P理財不同,這些產品均需在線下刷卡購買。記者佯裝很動心,“客戶經理”將記者帶到隔壁的小會議室進行一對一理財諮詢。“客戶經理”劉女士表示,“門檻5萬起,只要帶着銀行卡,就能刷卡理財,100%兌付客戶本息”。此後她拿出了合同,上面寫着“借款協議”。當被記者問及理財爲什麼變成借貸時,劉女士解釋說,“這就是理財,我們公司實力雄厚,還有擔保公司提供擔保,肯定沒問題。”
本市某理財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以上的案例是目前業內的普遍“玩法”;一些民間借貸努力“上網”,以“網絡理財”爲名在線下開展業務。某家借貸公司以15%的利息拆借資金,以30%的利息放貸,去年就賺取2000多萬元。
對此,理財師李冬梅分析認爲,相比於純線上的P2P貸款,這些以“網絡理財”爲名的線下理財公司金額更龐大,而且用戶廣泛、透明度低、操作複雜,很容易引發非法集資風險。
理財師丁聖傑提醒,此類公司打着“互聯網理財”的幌子,經營的還是非法集資的勾當。即使反覆提醒,還有大爺大媽往火坑裏跳,就是被“高息”的誘餌矇蔽了;老年人相對缺乏風險判斷力,難敵“客戶經理”的“好言相勸”。丁聖傑建議,面對各種發傳單的“理財”,大爺大媽您長點心吧,可別再買了!
個案訪談
譚大爺:我差點被騙
市民譚大爺給記者講述了他的經歷,“當時就在海光寺家樂福門口,發傳單的說是高收益理財,而且保證無風險,然後就邀請我去一路之隔的他們公司做客。雖然說得天花亂墜,但是等到要掏錢時,拿出來的單據卻類似借款合同,我一看就不對勁兒,立刻找個理由離開了。”
譚大爺告訴記者,後來他聽說這家公司“人去樓空”的消息,而且不少“老夥伴們”都受騙了。譚大爺頗有“劫後餘生”的感覺,他邊說邊搖頭:“本來這錢是存着看病的,就算身體硬朗也能給孫子存點上學錢,差點就被‘捲包會’了,以後可真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