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年一度的“剁手族”狂歡節即將如期而至,想必不少看官已經搶完紅包、領完優惠券、囤滿購物車,坐等11.11的來臨。
作爲將網絡購物推向沸點的人造節日,“雙十一”向來被消費者視爲年度最佳囤貨時機。這一天,電商平臺上的商品都顯得格外實惠和誘人,低至2折、3折的優惠力度總能讓人怦然心動,唯恐晚了一步就落於人後,搶不到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一番你爭我奪的狂熱拼搶之後,“剁手族”們算算總開銷,竟也花去了不少銀子。這不禁引來諸位“剁手族”的一陣哀嚎和反思——“雙十一”真的給我帶來優惠了嗎?
於是,便有有心的消費者做出了價格對比,“先漲價再降價”的行業貓膩浮出水面。以一件原價五百元的大衣爲例,“雙十一”當天其定價可能虛漲到一千元,商家再以“半價大酬賓”的宣傳氣勢一陣吆喝,相信不少消費者都會抱着“撿了大便宜”的心態蜂擁而上。
不過,隨着消費者對網購規則越來越熟悉,以及相關部門對諸如此類的消費陷阱相繼出臺警示和懲罰措施,假促銷的手段或許會逐漸失去市場。如此一來,不少頗具慧眼的消費者確實享受到了電商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在“雙十一”大促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優惠。
然而,各位看官,千萬不要爲自己得到了些許紅利竊喜不已,要知道“佔了便宜”的可不僅僅是你。
在“剁手族”正苦於支付系統崩潰的時候,應接不暇的大中小商家恐怕早已喜笑顏開。以去年在天貓平臺上拔得頭籌的小米爲例,“雙十一”當天就完成5.5億的銷售額,而做到這一切僅僅花了12小時35分鐘。
“嚐到甜頭”的小米今年已然開始積極備貨,本月初就早早更換了官方頁面,頗有再下一城之勢。同理類推各個商家,在消費者“淘便宜”的同時,他們早就摩拳擦掌,等待銷售額再創新高。
再說說由網購延伸出來的其他行業,首當其衝的便是年年遭吐槽但年年都不缺席的快遞企業。“四通一達”、京東的自有物流、阿里的菜鳥網絡,大部分的物流企業都藉着電商平臺衍生、繁榮起來。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全國快件業務量或將突破5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五成。儘管快遞企業對量漲價不漲頗有怨言,但在有了如此可觀的增長速度和穩定業務量的基礎上,快遞企業進一步挖掘利潤空間也只是時間問題。
同快遞行業一樣,比價網站等周邊產業也伴着“雙十一”的成熟而日益興起,這個本來興起於大學校園,被大學生們用以自嘲的普通日子正拉動着一條不同尋常的產業鏈。
當然,“雙十一”之父阿里巴巴,作爲最大受益方,分享的紅利更是顯著。
2013年“雙十一”期間,天貓總部數字屏上飆漲的銷售額,估摸仍然讓很多看官記憶猶新。350億元的銷售額,這個數字甚至高於不少企業全年的營業收入,卻在短短几天內被阿里斬獲。今年“雙十一”,市場預測天貓的銷售額將輕鬆攀上500億元大關。
對於已經在美股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來說,漂亮的數字能夠帶來的還有股價的上揚。隨着“雙十一”日益臨近,阿里從10月末就開始延續一輪上漲的行情。自3日股價破百以來,截至截稿日,阿里收盤價已飆漲至108.67美元,較發行價68美元上漲59.8%。如此看來,“雙十一”讓阿里的股東們、投資者們也都賺得盆滿鉢滿。
所以“剁手族們”,是不是頓時覺得自己獲得的都是些“蠅頭小利”?不過沒關係,“雙十一”這個造節運動從2009年誕生以來,本意就是掀起一場全民消費大party。只要消費者們能夠物取所需,同時又節省下一筆銀子,多幾個分羹的“小夥伴”又有何妨呢?(萬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