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南寧11月7日電(記者韋大甘、翁曄)“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紅軍夜渡於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站在界首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指揮部舊址“三官堂”外,用手撫摸着被炸彈震得有些剝落的牆壁,耳邊傳來的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一時間讓人分不清是在過去還是現在。
界首鎮位於廣西興安縣城以北15公里的湘江西岸,1934年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場之一的光華鋪阻擊戰就發生於此。當時,鎮上供奉天、地、水三官的老祠堂成爲戰役指揮所,三官堂也因此得名“紅軍堂”。
剛纔在三官堂外朗讀長征詩歌的是界首鎮中的學生,記者採訪時正好遇上學校組織學生們舉行紀念長征出發80週年活動。
“我們家就住在三官堂附近,以前也經常來這裏看看。上語文課、歷史課的時候,老師也會講長征的故事和歷史,我對《倔強的小紅軍》印象最深刻。”界首鎮中初二的學生李昆芳和王芳告訴記者,除了三官堂,學校還組織祭掃過光華鋪烈士墓。兩個年少的孩子一會兒仔細閱讀牆上的長征史,一會兒指着三官堂裏陳列的文物,討論着什麼。
界首鎮黨委書記陳健介紹,界首作爲湘江戰役發生地之一,有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依託紅軍堂和光華鋪烈士墓等實體,結合中小學教學內容,界首不斷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中小學生了解長征經過、理解長征精神內涵。
界首隻是興安縣藉助長征湘江戰役開展紅色教育的一個縮影。
“紀念碑園裏的臺階分爲四部分,象徵四道封鎖線,第一部分81級臺階,代表八一建軍節……”在興安縣第一小學,記者找到正在練習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講解的五年級學生李奕霏、莊良仲和顧晟源,三個孩子口齒伶俐,邏輯清晰,正互相指導着“用自己的話”把紀念碑園的講解詞說出來。
今年10月25日,興安縣文明辦和教育局攜手,開展了第一批42名紅領巾講解員的培訓。首批4名優秀紅領巾講解員將於11月25日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新紀念館開館當天上崗,其餘講解員將陸續利用週末時間爲遊客提供講解服務。
“這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莊良仲一臉認真地告訴記者。
“現在孩子每晚都要拿出半個小時來練習講解,這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不生搬硬套,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快樂地學習。”顧晟源的媽媽周麗芳說,自從孩子參加講解員培訓後,便開始主動了解紅色歷史,查資料、看戰爭片,“小小男子漢跟他爸爸的話題又多了一個。”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