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海口11月7日電(記者羅羽)溼地遭破壞、道路不乾淨,一旦村管理小組發現,有關人員就會被懲罰請全村村民吃一頓飯。
誕生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番道村的這項村規民約,已經實施了近兩年,它幫助這個窮山村,構建起了優美的環境。
6日,踏進番道這個貧困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番美麗景象:嶄新的房屋、整潔的街道、鬱鬱蔥蔥的溼地……
村中乾淨的硬化道路邊緣,每隔幾米就有一小段用淡紅色油漆畫出的分割線,分割線旁則寫着一個名字。村民王春蘭介紹,每兩條分割線之間的區域,就是被寫上名字村民的責任區域,責任區域內必須保持乾淨。
“隔兩三天我就要將路面打掃一遍。”村民王有軍站在自己的責任區域內笑着說,“我也反覆告訴家裏人尤其是我家小孩,不要亂扔垃圾,不要折斷花草苗木。”
王有軍指着路旁公示欄裏張貼着的村規民約介紹說,爲了維持村容村貌,全村通過村民大會討論分成三個管理小組,輪流管理村中的人工溼地、飲水設施及監督村中的生活垃圾,每個小組管理一年。如果有村民破壞村中植被、排放污水、亂扔垃圾造成飲水設施和人工溼地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就要被懲罰,管理小組失職也要接受懲罰。
王有軍說:“村規民約實施以來,村民們積極履行,主動作爲,目前還沒有人被罰。”
“環保意識的提升,來源於村民生活的變化。”什運鄉宣傳部宣傳委員林海金介紹,番道是一個貧困黎族村,全村56戶、232人,以前村裏髒亂、村民窮苦。近年來,縣政府整合各級部門各項資金,通過改造危房、硬化路面等,逐漸將番道打造成了一個美麗鄉村。同時,在縣鄉兩級政府扶持下,村民還自發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起了“瓊中山雞”飼養基地;搭起了織錦房,將傳統黎錦擺上貨架;種起了益智,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據瞭解,山雞養殖帶動全村49戶農戶,年出欄山雞2萬隻,可創收十幾萬元。此外,村中的48名織錦婦女帶領年輕女孩學習織錦技術,成立的織錦專業合作社輻射什運鄉3個村委會146人,年出售黎錦近十萬元,不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收入,還促進了傳統黎族織錦技藝的傳承。
生活水平的改善,讓村民追求起了優美環境。村規民約落地生根兩年以來,有效提升了全村的生態和居住環境。如今的番道村,不僅屋子新,街道亮,還配套建起了籃球場和鄉村大舞臺,垃圾桶在各個角落有序擺放,處處乾淨整潔,村民嚐到了有滋味的“富美生活”。
“管理鄉村公共事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主動權交給村民,村規民約規範環境整治就是一個有益啓示。”林海金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