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我來自基層新聞單位。在21年的新聞生涯中,我目睹許許多多新聞同行以畢生努力默默奮戰在一線,踐行着長江精神。我覺得,今天我是同他們一起並肩站在這裏領取這份榮譽,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榮譽背後的責任與使命。
和許多同行一樣,我愛新聞,因爲熱愛,所以忠誠。 2004年最寒冷的冬天,我和攝製組頂着海上刺骨的寒風進駐杭州灣跨海大橋工地,在這個被稱爲世界上最兇險的海灣,開啓了長達四年的跟蹤採訪活動。這也是我記者生涯中最漫長的一次採訪。
四年中,我同攝製組跟隨建橋工人一起在狂風中爬箱梁、鑽石縫,在烈日下攀懸梯、踏沼澤,生死常常在一念間。冬天,海風刺骨,全身不停地哆嗦;夏天,海上溫度高達四五十度,皮膚被曬掉了幾層,全身被汗水溼透。爲真實表現杭州灣巨浪、暗流、涌潮、強颱風等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強颱風來襲,人們從海上往回撤時,攝製組卻向着狂風暴雨中的大海衝去,冒着可能落海的危險,登上大橋工地。大風中,人根本無法站立,眼鏡、安全帽都被風吹得不見了蹤影,大家只好蹲着,或者趴在沒有任何護欄的橋面上,拍下大橋工地經受強颱風考驗的鏡頭。
正是這樣無懼風險,在艱苦和孤獨中的四年堅守,我們到達了別人沒有到達的險境,拍到了別人沒有拍到的鏡頭,積累了極爲豐富和具有衝擊力的7000多分鐘珍貴素材,從中濃縮、精編出的全景式反映大橋建設的專題片《合龍》,獲得了2007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從第一次進駐杭州灣到現在,十年過去了。幾天前,我又巧遇當年的大橋工程總指揮。他說:“直到今天,每每看到你們這羣記者,還總是有種要落淚的感覺。不僅爲鏡頭記錄下大橋建設的驚心動魄、建設者的無私奉獻所震撼,也爲記者的職業堅守而動情。” 2009年7月,我們來到寧波爵溪採訪小鎮民警王輝。
爲了傾聽到基層百姓的真實聲音,我們九下小鎮蹲點。雙目失明的汪雪芬身體殘疾、生活窘迫,一度有過結束生命的念頭。她內心敏感脆弱,難以向記者打開心扉。爲了解她的真實想法,在十幾次採訪中,每一次我都緊緊握着她的手,通過這樣的接觸,讓她體會到我們的真誠。通過一次次探望和聊天,終於在一天下午,她滿含熱淚在鏡頭前表達了自己的內心,告訴我她生命中最缺少、最需要的就是尊嚴。採訪結束天已經黑了,經濟拮据的雪芬叫人偷偷給我們每人買了牛奶和點心,卻捨不得給自己和孩子買。直到今天,雪芬依然是我留在小鎮上的一份牽掛。
在這裏,我們採訪的並不是驚天動地的故事,但正是通過紮根生活、紮根羣衆的採訪,我們從60多位因金融危機而失業的外來務工者的生活和感情中,梳理、提煉出民警王輝幫助失業人員找工作的電視專題報道《小鎮民警維穩事》,塑造了一位具有全國典型意義的基層警察形象,報道和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應對金融危機,維穩保大局、保民生、保增長的重大時代主題,獲得了2009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從這些採訪中,我深切地體會到“羣衆在我們心裏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羣衆心裏分量就有多重”。
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滿懷對人民羣衆的深情進行採訪,與人民羣衆的心緊緊貼在一起,才能創作出真正撥動觀衆心絃的作品,才能收穫記者最爲寶貴的財富——人民羣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