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召開的APEC,再一次把象徵生命之水的藍色水立方介紹給世界。
而各國繼北京奧運會之後、由又一次在國際盛會上認識到的水立方形象,絕不僅僅是一座作爲游泳中心的國家建築,而是一種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內涵——就是“水”在中國文化中的德性意義。
正如習近平主席特意說給世界聽的:“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
子曰師說,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國學中“水”的意象。
1、厚德載物的水——
“上善若水”(《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
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歡迎宴會文藝表演主題就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濟”。出自《老子》的“上善若水”一詞,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老子對水有一種鍾愛,他認爲,最大的善德就如同水之德,能夠默默利於世間萬物而不與人爭強爭先,願處在他人厭惡的低窪之所,所以這種品德和氣魄最接近於大道精神。
在道家看來:
水的“柔弱勝剛強”,
與人爲善,以柔克剛;
水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厚積薄發,衆望所歸;
水的“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
海納百川,大家風度。
大國若大河,擁有一種靜水流深的民族自信力和發展持久力。泱泱大國,博大精深,不必跳脫而爭先,不必奉從而媚人,大河緩流,大川自若,堅持自我道路,就必將在世界矚目中舉足輕重,擲地有聲。
2、仁義智勇的水——
“君子見大水必觀”(《荀子》)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爲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
道家的水是厚德載物的水,而儒家的水是多重美德並存的水。
當孔子觀看磅礴東流的一川江水時,學生子貢問他:爲什麼君子見了大水就一定要觀看呢?孔子細細分析說:
水能遍生萬物而又看似無爲,
這是德;
水的高低流向,在按照規律道理行路,
這是義;
水那浩浩蕩蕩永不停息的前進法則,
這是道;
水遇見決口更加聲勢浩大,遇見百仞深谷也無所畏懼,
這是勇;
水能丈量平面,
這是公平的法;
水能注滿容器而不需他物刮平,
這是公理的正;
水的涓涓細流,能通達所有細微之處,
這是纖毫畢現的明察秋毫;
水對事物耐心的潤澤滌盪、對塵埃反覆的清潔沖刷,
這是春風化雨的教化功能;
水雖道路險阻、起伏跌宕但義無反顧地東流,
這是目標堅定的志向明確。
所以,優秀的人,見到大水磅礴、氣勢非凡,必定駐足觀望,必要感悟學習。
百川東到海,海闊憑魚躍,大國氣象,涵容似水——有仁德勇義、有公平法正,有立志高遠、有懷柔明智,有人間正道、有浩然正氣。
3、積善成德的水——
“積水成淵”(《荀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鶴林玉露》)
習近平主席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南海舉行會晤時強調,我們要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以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的精神,不斷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
積水成淵,這是對積少成多、日積月累的形象化表達,也是一種滴水穿石、堅持不懈的強韌精神。
漢代《論衡》中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兩國相交的信任達成,是靠點滴誠意的長久積累,來打下堅實基礎,來構建合作關係。
當土石漸漸累積成山,惠澤人間的風雨才能興起;當滴水漸漸匯聚成深淵,大國形象的龍騰才能飛躍。
此次APEC達成了北京綱領,要構建融合、創新、互聯的亞太。
如果每個國家都是一滴水,那麼,加強互通、彼此互惠,纔是一汪包容互利、蔚爲大觀的活力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