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日7時31分,山東蓬萊潮水鎮新機場連接路上發生一起大貨車與一小型麪包車相撞事故,截至11時許,已造成12死3傷。新華社消息稱,事故中的麪包車爲接送幼兒園小孩的車輛。新京報記者獲悉,12名死者中有多名幼兒。據悉:麪包車是潮水四村幼兒園拉學生的車,孩子全部是峯山冷家村、小雪村等周圍幾個村的,事故發生時麪包車正拉着孩子去上學。(11月19日齊魯網)
上幼兒園需要車輛接送,這路途想必是不近的。要是近了,就不用坐汽車上下學了,家長騎自行車或者步行帶着就可以了。長久以來有個問題我一直想不明白:爲啥不能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學?當然你會說這很簡單,因爲家門口沒有學校或幼兒園。那麼再繼續問下去呢?爲什麼不讓有居民的地方就有學校呢?是建不起,還是招不來教師?
若說建不起,請問建一個小型學校到底得多少錢呢?50萬夠不夠?100萬夠不夠?不就是城市裏一套房子的錢嗎?若說招不來教師,你提高待遇不就行了?一個月2000沒人幹,5000有沒有人幹?你一個月只發幾百元當然是沒人乾的。
爲什麼從前在那樣艱苦的情況下,農村卻幾乎村村都有學校和“育紅班”,現在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了,卻把那麼多農村學校關停了呢?害得幾歲的小孩子,上個幼兒園都得車接車送?而且,這車——我是說這起慘重事故中的車,還是普通的8座麪包車,並不具備專用校車的結實性。
我看總之還是一個教育投資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說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爲什麼優質教育資源總是分佈在城市,導致農村的孩子想上一個好點的學校需要長途“奔襲”?爲什麼就不能從海量的教育經費中露出一點點惠及一下農村的教育事業?好了,這個問題得打住了。再探討下去,就有爲此次事故中的責任方辯解的意思了。
我不想爲他們辯解。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該處理誰就得處理誰。但是我必須說明的是,事後處理再嚴厲,採取措施再得力,那12條鮮活的生命是不可能挽回了。當這些不幸遭遇重大車禍的孩子的身軀,躺在冰冷的殯儀館裏——是的,有關部門的善後能力總是神速的,官員們可曾聽見孩子們的家長在哭泣?
請記住這個消息:教育部經國務院同意,決定2014年—2016年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底前,城鎮小區按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補足配齊幼兒園。這消息太好也太不好了、好的是,城鎮居民的幼兒有福了,他們即將可以在家門口上幼兒園了。
不好的一面是,仍然沒有明確提出改善農村教育現狀的問題。這是不是意味着,農村的孩子還得到遠處去上學、還得車接車送?請原諒我說句不吉利的話:汽車是人造的。人造的就會出故障,就會操作失誤。想從根本上降低事故的概率,除了遵守交通安全法,不超載不超速,還得儘量少坐車。這樣我們又回到了問題的原點: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學吧。
文/婁獻忠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注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