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上海浦東新區一個動遷安置小區兩幢平行存在的樓房竟然“依偎”在了一起。昨天的《新聞縱橫》已經做過報道。目前,官方出具的初步檢測結果顯示,這屬於自然沉降,沉降和傾斜數值在正常範圍之內,不影響結構安全。
沉降和傾斜的原因是什麼?政府部門如何迴應居民的訴求?後續的修繕方案、處置方案何時出爐?
初步公佈的數據沒有讓浦東新區心圓西苑小區17、18號樓的業主們完全打消疑慮,昨天凌晨,他們還聚集在物業辦公室裏討論。
業主:這家檢測機構也不是經過我們(認可的),他們就是很草率的,給你4個公司給你選,一家我們都不認識,我們怎麼選。
昨天早上,浦東新區管理部門組織了專家組,再次來到心圓西苑小區進行檢測、評估。沉降和傾斜是怎麼造成的呢?浦東新區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站站長潘平告訴記者,17號樓和18號樓挨靠在一起,是由自然沉降和溫差伸縮擠壓所致。通俗來說,就是自然形成的。
潘平:主要是因爲自然沉降,還有就是碰在一起了。距離太近了,本來施工單位爲了美觀,女兒牆爲了美觀,裝飾線條,施工時10公分,10公分的。就碰在一起了。很正常。
也就說,房屋建成時,兩棟樓的女兒牆裝飾線早已挨在一起,居民入住2年,兩棟樓“挨在一起”變成了“擠在一起”。小區開發商心圓房地產公司負責人陳彤承認,設計施工存在疏忽。
陳彤:他是設計過程,我不能避諱這個設計上的小問題。他們沒想到,兩個東西設計時就在一起,碰到了,沒有留住像下面一樣熱漲冷縮的縫,所以就變成這樣子。
居民剛剛入住2年時間,這種沉降和熱漲冷縮速度是否太快?對此,潘平表示,形成的速度和數值都在規範範圍內。
潘平:這個沒問題,一年半,很正常的自然沉降。
有居民質疑,兩棟樓的間距只有十幾釐米,是否涉嫌違規?
業主:沒有逃生通道,4米的消防通道沒有的話,是不容許批的呀。
浦東新區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站站長潘平所給的答案是,這個問題需追溯到樓體設計。17、18號樓設計時是一棟樓,蓋在同一基礎上,不過爲了後面的道路而建成了八字形,而中間並不是消防通道,而是抗震縫和伸縮縫。
潘平:應該是一個樓,基礎是同一個,中間留了一個抗震縫和伸縮縫。我們理解是一棟樓兩個單元。
除了擠壓的樓頂,樓底手掌可入的裂縫上鏡率最高。如此大的裂縫不影響結構安全嗎?記者拿出裂縫的圖片向開發商負責人陳彤詢問成型原因:
記者:這一塊底下是排水溝,上面建的不是樓的主體嗎?
陳彤:這是保溫啊。其實我們看到最外面是面磚,保溫,裏面纔是混泥土結構。
陳彤說,排水溝與主體的地基不一樣,沉降速度也不一樣。
陳彤:這條縫怎麼產生的,兩個不同部分,一個是主體結構,一個是排水溝,溝直接做在了土上,一個在地裝上,所以沉降速度不一樣。對主體結構沒有影響。
據瞭解,浦東新區相關部門將排查整個小區,入戶調查,與居民協商後,儘快出臺修繕方案。小區業主們提出公開地質報告、不均勻沉降記錄等要求,相關部門也將逐條解決。
記者:居民家中的裂縫是怎麼造成的呢?
開發商:很多情況,也有可能裝修時候,有可能沉降時候。具體情況具體處理。我們會去居民家裏看,細縫產生原因,怎麼造成的,進一步修復。
記者:圖中的大裂縫呢?
開發商:這個可以修復,用水泥。就只是美觀上差一點。
兩天以來,業主和開發商、政府有關部門曾反覆上演誰來檢測、怎麼檢測的拉鋸戰,如今後續處置方案中最大的障礙也許在於如何有效與業主的溝通,昨天,記者也在現場見到了中船九院的專家瞿革,瞿革經過現場宏觀觀察後認爲,初步證實檢測機構結論無誤。
瞿革:這件事情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女兒牆的縫,很小,在不均勻沉降和溫差,每一棟房子,土質再好,在上海沒有沉降,沒有不均勻沉降。只不過大小程度問題。現在搞得很複雜,就還事實真相。
瞿革認爲,只有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瞿革:實際上兩方面。我去現場看,基本建設的宏觀判斷,很重要的,還有數據論證。兩部分內容結合起來,得出結論。從目前來看,底下有條縫還是很明顯的。頂部碰起來了。不能迴避的問題,客觀是碰起來的這個問題。那這個人家就不信任你了。有些事情講清楚了。爲什麼會碰啊?當時施工有些疏忽。你把這件事情講清楚了。存在的問題,講清楚。我想大家會理解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