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愧於心 小醫大愛醫德高尚
“不收出診費是我的原則,不能破,也從沒有破過”,這是陳士會對鄉親們的承諾。從小生長在鄉村的陳士會深知農民掙錢的不易,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收入不多或者無收入。爲了讓患者的錢花在刀刃上,陳士會總是爲患者精打細算,量病開方、合理用藥,而且只收醫藥費和材料費,掛號、診療和檢查等項目全部免費,讓鄉親們花小錢就能治好病。
陳士會總是說:“作爲一個醫生,要先學德,後學醫。在我眼中,富的、窮的都一樣,都是病人,不分好壞。”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一名鄉村醫生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對人民羣衆的深情奉獻。
從來不拿架子,不擺黑臉,對待病人就像自己的親人,陳士會這種低調樸實的行醫態度感動了前來就診的病人。對待一些必須及時轉院的危重病人,陳士會都會提前聯繫上級醫院,爲了不耽誤病情,他還親自護送就醫,向接診醫生介紹病情。多年前村裏的一位孤寡老人去世,由於生前久病未愈,身上長滿褥瘡,散發臭味,衆人都避之不及,陳士會卻毫不介意,親自幫老人穿好壽衣。
陳士會一心撲在病人身上,家裏的事情都由妻子馬貴芹一人打理,長年的勞作,以至於現在落下腿疼的毛病。但談起丈夫的事業,她沒有委屈和抱怨,更多的是理解和心疼:“餃子剛要出鍋,有村民上門求診,拿起藥箱跟着就走了,回到家裏,只能吃熱過的剩飯。”爲了讓陳士會沒有後顧之憂,她不僅將家裏家外打理的井井有條,還將兩個兒子培養成優秀大學生。爲了讓父母能夠安享晚年,兒子們多次提出要把陳士會老兩口接到城裏生活,可每次住上兩天陳士會就往村裏跑,提起這件事情,他憨厚地笑了笑說:“想着村裏那些病人,在他們那兒就睡不踏實。”
不計得失 無私奉獻懸壺濟世
從醫40多年來,陳士會在用高超醫術解除病人痛苦的同時,也在用愛心和真情感動着每一位患者和村民。儘管條件簡陋、環境艱苦,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堅守在醫療崗位上,不求回報,不計得失,用仁心仁術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生命之歌。
有時遇到一些一時拿不出錢看病吃藥,或因爲匆忙趕來而忘記帶錢的病人,陳士會從不推諉耽誤,總是秉着治病救人第一的原則,幫病人墊付醫藥費用。而這些墊付的費用,很多時候由於病人病故、沒有親友或者親友無力還錢,就變成了永遠的“欠賬”。
村民劉增患慢性心衰多年,沒有勞動能力,家境貧寒。爲了救治劉增,陳士會多年來一直墊付他的醫藥費。爲了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陳士會還主動勸說劉增,讓他不要考慮醫藥費的事情,既然自己已經墊付,就已經有不要他償還的思想準備。直至劉增過世、妻子改嫁,陳士會也始終沒有提及醫藥費欠賬的事情。村裏的人說到此事,都非常欽佩他的善舉。
70多歲的王奶奶與兒女之間關係不睦,經村裏多方調解無果而終。老人體弱,一直臥病在牀,十多年來陳士會不僅墊付所有醫藥費,還在老人病重時陪在牀前,不分晝夜地照顧老人,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最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了老人的兒女,他們不僅主動還上了老人欠的醫藥費,還向陳士會表達了深深的歉意和感謝。類似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點點滴滴,涓涓細流,默默滋潤着病人及家屬的心田。
愛心撒鄉間,真情暖父老。40餘載的堅守與操勞,沉澱爲精神的沃土,呵護着生命的希望。在老百姓的眼中,陳士會永遠是最好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