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11月28日《北京市控煙條例》表決通過,根據《條例》規定從明年6月1日開始北京的所有公共場所將全面禁菸。此條例一經通過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有媒體將其稱之爲:“史上最嚴禁菸令”。據專家介紹,與北京持續的霧霾天氣相比,吸菸的危害更加觸目驚心,除了對吸菸者自身造成的危害之外,二手菸對他人的間接危害更加隱蔽而嚴重,這次的新規定無疑對減少二手菸危害有更加針對性的作用。其實全國許多城市和地區已經實行了公共場合禁菸的相關規定,但記者調查卻發現規定的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
禁菸法規實施遇尷尬
江蘇省在去年12月1日開始實施《江蘇省愛國衛生條例》明確指出,如果在禁菸場所吸菸,將處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吸菸者在禁止吸菸場所吸菸的,任何個人可以勸阻,要求他掐滅菸頭。此外,《條例》還規定,如果有單位未履行其控煙職責,逾期不改正的,將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而在此條例實施一年之際記者來到徐州卻發現此法規的實施遭遇尷尬: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裏一男子在病房吞雲吐霧,並且對公共場合禁止抽菸的規定完全不知。
在江西,禁菸難題同樣存在。南昌市某酒店一位姓王的樓層經理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在酒店完全禁菸是不太現實的,最多隻能設立一個專門的吸菸區。
戒菸門診無人問津
對於廣大的菸民來說,禁菸令的實施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給他們帶來了戒菸的動力。然而戒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約有接近50%的菸民每年都嘗試戒菸,但只有不到3%能夠堅持戒菸一年以上。
在浙江長興人民醫院,記者看到戒菸門診的診室大門緊閉。長興人民醫院副院長盧火佺告訴記者,三年前他們開設了戒菸門診,希望能爲吸菸成癮的市民提供一個科學的戒菸途徑,但從這三年的運行狀況來看,情況並不理想。從開診到現在,前來諮詢的只有不到二十個病人前來諮詢。
在長興縣中醫院,也出現了同樣令人尷尬的狀況,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年前,戒菸門診在他們醫院開設起來,但是到目前爲止,幾乎沒有市民前來諮詢和就診。爲什麼戒菸門診如此不受菸民的待見呢?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二十多名男性市民,近七成的男性表示有長期抽菸的情況,只有一名市民表示近期有戒菸的打算。但在採訪的二十多名市民中,沒有一個人知道當地有戒菸門診這件事。主要原因是社會上的普遍觀念與醫學界的認識有巨大的差距,很多人認爲吸菸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疾病。
香菸價格難以形成經濟壓力
造成戒菸難的另一個原因是香菸價格相對較低。在採訪中很多菸民對記者表示,近幾年無論是房價還是各類生活必需品價格都上漲了很多,但香菸基本維持穩定的價格。目前全國每年的捲菸產銷量超過1280億包,但中國捲菸的零售價和稅率均雙雙低於國際水平。中國菸草稅額和不含稅商品價經營成本和利潤之和的比值僅爲67%,而高收入國家則普遍接近200%,法、德兩國甚至分別達到399.5%和292%。因此香菸消費開始佔菸民收入的比例並不大,從而保證了香菸銷量的穩定,香菸開支也很難給菸民造成經濟壓力。
【觀察員評論】需正確分析吸菸者心理
觀察員徐冰認爲,要在控煙行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正確分析吸菸者的心理。在社會學上,吸菸的功能被分爲幾個方面,首先是生理功能,即尼古丁引起的快感;另外還有很重要的社交功能,在現實生活中一根香菸往往能拉近人際距離,不同品牌的香菸甚至可以成爲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對吸菸者的心理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再針對性的實行相關的控煙措施,相信效果會好得多。另外控煙還需要大衆媒體的配合,例如在影視作品裏徹底拒絕吸菸鏡頭,加強對吸菸危害的宣傳報道,都會對吸菸者的心理產生影響。
【專家意見】控煙是一套“組合拳”
對於如何將“最嚴控煙令”落到實處,國家疾控中心控煙辦副主任姜垣女士表示首先需要逐漸改變吸菸者的態度,讓大家逐漸認識到吸菸和在公共場所吸菸的危害。但要徹底的減少吸菸人數,需要一套控煙的“組合拳”,提高香菸的零售價和把戒菸藥列入醫保範圍都是其中的有效措施。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還是普通大衆對吸菸和吸二手菸的危害認知率太低。根據調查,只有不到30%的人知道吸菸可以導致腦卒中,只有不到50%的人知道吸菸可以導致冠心病,對於二手菸的危害認知度更低。如果每個人都對吸菸的危害有充分的認識,那麼每個人就會自覺的遵守甚至主動制止在公共場合吸菸的行爲,在這方面,媒體的健康宣傳和法律宣傳就顯得尤爲重要。
(來源:中國廣播網)